想要擁有過目不忘的讀書方法,其實很簡單,就只有兩個詞輸出與碎片時間。
把讀書融入自己的生活,讀書其實真的不難,要記住內容也不難。
一、知識結晶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全面爆炸的時代,在我們身邊,或者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消息信息經過我們的眼前,被我們的耳朵所聽到。
有沒有想過這些知識或者這些消息都是別人經過吸收處理后,然后再來呈現給我們看的,其實對于我們來說影響真的不大,就比如說現在我去看雞湯文的時候,我都會覺得說,你說的我都懂,但是那又如何呢,我做不到。
換一種說法就是說我看到的東西,它對我產生不了從內而外的震撼,他不能刺激我,讓我產生改變。
其實我們更要獲得的能力是把信息變成知識,信息它經過我們的收集,處理理解以及內化這些過程,然后進行輸出,在這個積累的過程,其實我們對各種各樣的信息會有了自己的判斷,這個時候我們才能說自己擁有了知識,擁有了知識的結晶。
二、時間購買理論
有的時候去逛書店的時候會看到一本書,覺得嗯這本書寫得很好,我真的非常想馬上就把這本書看完,然后再看一下價格,我天哪,我還是上網買吧,然后這些事情就會被無限延長,可能你都不記得當時遇到這本書的觸動感,那我們買書的時候要不要糾結價格呢?
其實我們可以每個月或者每一年分出多少錢來買書,我們用這個里面的錢來買書的話,就不有不值得或者不舍得的感覺。
為什么要在這本書對我們興趣最濃厚的時候看呢,是因為在我們興趣最濃的時候看書這個時候我們體內會分泌一些物質,促使我們對書的內容能記得更清楚,你想想看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你看他的時候是不是非常激動,同時里面寫的一些內容,你是不是到現在為止都記得一清二楚呢。
而且買書他其實變相的就是在買經驗。寫書的作者一定是經過他自己的大量輸入和輸出以及字的經歷,才得出來的這些經驗,然后把它寫成了一本書,那我們通過買他的這本書,其實獲得了他這一生當中所獲得的一些經驗。
這其實也是節省了我們自己的時間,我們不用花大量的時間去經歷這些事情,而是直接拿到結果。
三、選擇合適的書
不瞞您說之前我一直會去知乎或者豆瓣上搜索那些什么方面比較經典一點的說,比如說閱讀方面很多人都會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那這本書真的適合你嗎?或者說你看這本的書的時候能看懂嗎?
其實我家里有很多被我放置很久的書,其實不是我不愿意去讀,而是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書中的內容非常難懂,導致我沒有辦法很好的把這本書堅持的看完,其實是我看完因為它比較難,其實速度會比較慢,當我看到中間部分的時候,它前面講什么內容我已經忘了。
那要怎么辦呢?找合適自己的書,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書,比如說經典的書看不了,那可以選擇經典周圍的書。因為他作為的書其實會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些,但同時里面有一些理論會涉及到經典里面的書,其實當我們看周邊書的時候,其實就是給自己打基礎為看經典書而打下的基礎。
當你把基礎打好之后,然后再去看經典書,看的時候不再是覺得難看、看不懂。而是真正的開始,享受這本書給你帶來的震撼,同時也可以從書中收取到一些經驗,對自己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15-45-90法則
在我們工作的時候,或者在我們閱讀的時候,比如說時間一旦超過了一個小時之后,你會發現很難集中注意力,而且會覺得特別累只想休息,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這個時候分享一個小技巧是我認為非常實用的一個技巧,而且也是經過自己親自實驗的一個方法。
有沒有想過學校上課?為什么一堂課是45分鐘,或者你可以發現其他很多地方設置的時間,基本上都是每個45分鐘左右休息一段時間,然后再繼續開始工作。
那是因為我們的專注力,或者說我們的經歷沒有辦法,在這么長時間內堅持。那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這種專注狀態的時間線拉長呢?
當然有,那就是每隔40~45分鐘休息5~10分鐘,然后再重新投入到你當下要做的事情里面。
再次說明這個方法非常好用,因為對于我個人而言,其實讓我專注寫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就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我那天是用這種方法,基本上是學習了五六個小時,我都不覺得累,也不覺得困也不覺得說要休息。
所以這本過目不忘的讀書法,他其實除了教你該如何讀書,更多的是幫助你如何讓書中的內容進行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然后把它分享出來,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輸入和輸出。
輸出的過程它其實也是一個思考,或者說是一個重復的過程,因為你要把這本書里面所學的內容復述出來,那相當于是說我要用大腦想一下這本書講的是什么,以及我想要講的是什么,那么這些內容該如何表達出來,如果記憶不清楚了,那我是不是要翻開我的書本再去看一下這書中說的內容是什么,同時可以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個輸入輸出實踐的一套體系,它其實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把這本書推薦給你,相信你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希望你也可以根據這本書里面所說到的一些方法,然后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一些體會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