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漢語言文字學
一、古代漢語
1、漢語語音以音節為單位,一般說來,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包括聲母、韻母、聲調。
2、字母——傳統音韻學的聲母稱法,又叫聲紐。字母是根據梵文的體文創造的。主要代表有:(1)守溫三十字母——是唐末和尚手溫根據梵文體文創造的一套表示漢字聲母的字母,共有30個。(2)傳統三十六字母——宋代人在守溫三十字母基礎上,將其增補為三十六個。(3)五音——根據聲母的發音部位而分: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加上半舌音、半齒音,則為七音。(4)清濁——音韻學上把聲母分為清濁兩類。
3、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構成。
4、上古韻部的首創者是顧炎武。古代第一部韻書是曹魏時李登的《聲類》。
5、《廣韻》——宋代韻書,全名《大宋重修廣韻》,共同206個韻,按平上去入四聲編排。
6、平水韻——南宋時江北平水劉淵編寫的一部韻書《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共108個韻。。
7、近體詩——指唐代形成的以講究平仄對仗為特點的格律詩。主要包括絕句、律詩。
8、拗救——凡違背平仄規則的句子叫拗句,拗句可在本句或對句改變相應的字的平仄來補救,叫做救,合稱為拗救。
9、流水對——一聯中相對的兩句意思相承,如流水一般,兩句是一個整體,稱流水對,又叫十字對或十四字對。
10、詞牌和詞譜——詞牌指詞的格式的名稱,表示了詞的句數、每句的字數、每字的平仄及何處押韻等。同一詞牌可有不同名稱。詞譜是各種詞牌的格式的總和。
11、漢字的構造——六書漢許慎:指事(如本、刃)、象形(如水、日)、形聲(如糊、江)、會意(如明、采)、轉注、假借,六書中,前四種是造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
12、漢字形體演變經歷了: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六國文字(戰國)——秦系文字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
13、金文——指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又稱鐘鼎文,產生于商周時代,其特點是形體演變的趨勢是線條化、平直化。
14、假借字——是漢字使用的一種方法。一指沒有本字的假借;二指本有其字,但卻用這毫無關系的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表示。
15、古今字——是在某一意義上先后產生的不同的字形。一是由假借產生;二是由引申產生。
16、詞義包括理性意義與非理性意義。理性意義反映人們對事物的理性認識;非理性意義包括隱含意義、社會意義、感情意義、借代意義、風格意義。
17、古今詞義不同的原因是詞義發展和演化的結果,主要途徑為:擴大、縮小、轉移。
18、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本義指詞本來的意義,即指有文字記載有文獻證明的詞的最早的意義;引申義旨在本義上發展派生出來的意義。詞義引申的方式有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
19、同源詞——由同一詞源派生出來,語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同或相關的一組詞。如狗、豿、駒、羔就是一組同源詞。
二、現代漢語
1、現代漢語——指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
2、現代漢語分為七大方言區:(1)北方方言區,以北京話為代表;(2)吳方言區,以蘇州話或上海話為代表;(3)湘方言區,以長沙話為代表;(4)贛方言區,以南昌話為代表;(5)客家方言區,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6)閩方言區,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北方言以建甌話為代表;(7)粵方言區,以廣州話為代表。
3、詞分單純詞和合成詞,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叫單純詞;優良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的詞叫合成詞。合成詞有兩種:一種是詞根與詞綴的組合(派生詞),如阿姨、記者;一種詞根與詞根的組合,分為并列式(如動靜、道路)、偏正式(如黑板、火車)、陳述式(如民主、性急)、支配式(如司機、破產)、補充式(如說明、槍支)、重疊式(如星星、妹妹)
4、義項——根據詞在運用中意義的共同點確定,它是詞或語素在詞典中的意義單位。
5、上下位詞——指在意義范圍大小上,有領屬和被領屬關系和一組詞,意義范圍大的是上位詞,反之是下位詞。如家電跟彩電、冰箱。
6、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基本詞匯是指很早產生、沿用至今、并有構詞基礎的詞,其特點是穩固性、普遍性和構詞能力強。一般詞匯是指基本詞匯以外的詞,包括古語詞、新詞、方言詞、術語行業詞、外來詞等?;驹~匯和一般詞匯相輔相成,經常相互轉化。
7、成語——長期習用的、簡潔定型的詞組或小句。
8、連鎖結構——又稱緊縮句,它是用兩個副詞配合在一起組成的(如一看就明白)或用一個副詞連接組成的(如看不懂就問)。
9、復指——包括(1)稱代復指,指用代詞指稱前面出現或已在主語位置上出現的某一成分,如青春,這是多么好的時光啊?。?)同位復指,指復指兩部分構成同位性偏正結構。如我們大家一起干。
第四部分中國古典文獻學
一、中國古典文獻學
1、中國古典文獻學史以經學史為中心,主要分兩派:(1)考據學派;(2)義理學派。
2、孔子是古典文獻學的開拓者。
3、經今古文學——漢代經學有今古文之分,其主要分別為:(1)經書寫本不同。今文經以隸書為寫本;古文經以六國文字抄本;彼此有異文,即文字或語句不同;篇章不同。(2)說解不同。(3)宗旨不同:今文家標榜“經世致用”;古文家強調從語言文字入手,以求對經書本身的確實理解。
4、緯學與緯書——緯學興起于西漢末年,與方術、圖讖有關,宣揚天人感應,與今文經學關系密切。緯書為《七緯》。
5、許慎《說文解字》把小學視為古文獻學基礎,認為精通文字是古文獻的前提。鄭玄是兩漢古文獻學的集大成者。
6、我國古書按四部分分類自晉荀勖《新簿》始,自《隋書?經籍志》確定為經、史、子、集四類,道、佛附于后。
7、唐孔穎達編《五經正義》,其原則為“疏不破注”。
8、宋代文獻學以義理之學為主流,但朱熹主張分析義理與訓詁考證相結合。
9、清代古文獻學以考據見長,尤以文字、音韻、訓詁成就最高。清中期為考據學全盛時期,形成乾嘉學派。
二、??睂W
1、??薄?睂W所研究的??碧刂腹偶男??,即把一種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來,比較它們文字語句的異同,審定其中的正誤,使之恢復或接近本來面目。??痹诠艜幸啾环Q為校讎、讎校。
2、西漢劉向開創??币幊?,漢末鄭玄和高誘做出重大貢獻。
3、清代校勘成績輝煌,重要著作有:阮元《十三經??弊⑹栌洝?、盧文弨《群書拾補》、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錢大昕《卄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臣平議》等。
4、陳垣的4種??狈椒ㄊ牵罕拘#ㄒ酝瑫姹净騽e本對讀)、對校(以本書前后互證)、他校(以他書校本書)、理校(用理論知識為依據)
5、內證和外證——??比∽C的范圍,如系所校古籍之內,成為內證,或本證;如系古籍之外,成為外證,或旁證。
6、??蓖ɡ磳χ抡`原因和對錯誤類別的歸納,雖然古書中的每一處錯誤的致誤原因都是具體的,但其中總有一些相同或相類的現象,從這些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規律,加以總結,說明其產生的一般條件,即產生同類錯誤的一般原因,概括成簡單的術語,就是校勘通例。
7、衍文通例——衍文即原書本無而傳寫中被后人誤增的文字,衍文通例則是找出這些錯誤,如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刪改致衍,與古書形制相關的衍文。
8、底本和參校本——底本是??惫ぷ髦杏米魑淖只A的版本;參校本指用來和底本對校的版本。
三、古籍版本學
1、古籍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現的書籍。
2、善本——指在現存古籍中,凡具備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作,或雖不全備而具備其中之一、二又流傳較少者。善本斷限為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以前的古籍一律視為善本。
3、魚尾指書口中間的魚尾形圖案;象鼻指連接魚尾和邊攔的一條線。
4、扉頁——又名護頁、副頁,指襯在書衣和書名頁之間的空白頁,常常有藏書家的題記、跋語。
5、抄本——又名傳抄本,只根據底本再行傳寫之本,適用范圍較為寬泛。其中按底本字體行款覆紙摹寫的稱為影抄本。
6、套印本——用一套版、幾種顏色,或幾套版、幾種顏色依次疊印而成的本子。
7、拓本——將雕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圖案用紙拓下來裝訂成的本子,它是黑底白字,與刻本白底黑字不同。
8、簡策——周代出現的簡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圖書。1930年在內蒙發掘的居延漢簡,是我國現存最古的成冊書籍。
9、帛書——春秋末年或戰國初年時出現的書寫在縑帛上的書。
10、石經——將文章或書全部刻在石上供人閱讀的,傳世最早的是秦國的石鼓,上面鐫刻的篆書,即石鼓文。
11、線裝——是現存古籍最普遍最進步的一種裝幀形式,約起源于兩宋之交,明代中葉后盛行。
12、武英殿本——簡稱殿本,是清代官刻的代表。乾隆時武英殿用木活字擺印了一套《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稱為聚珍本。
四、古籍目錄學
1、《七略》——流傳至今最早的古籍目錄,是西漢末期劉向、劉歆父子參與校書,由劉歆編成。
2、《漢書?藝文志》——漢代班固在劉歆《七略》的基礎上刪其要編成,首創了正史中修《藝文志》。
3、《隋書?經籍志》——唐魏征編寫,反映了南北朝以及隋代的圖書著錄情況。
4、《崇文總目》——成于宋代,每類有序,每書有提要。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它繼承了劉向、劉歆以來我國目錄編撰的優良傳統。對宋及宋以后的公私藏書目起到了示范作用。
5、《郡齋讀書志》——南宋晁公武編,全書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四部又再分類。全書有總序,每部前有大序,書目之下有提要,提要內容豐富,涉及面很廣,充分體現了宋代目錄學發展的水平,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第一部有題解的私人藏書目錄。
6、《四庫藏書總目》——清乾隆年間編成,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龐大的一部官修目錄,是我國封建社會目錄學成果集大成者。它吸收了自漢以來歷代目錄分類的成果,形成了嚴密而完善的分類體系,它以四部分類法類分群書,類目之流派繁碎者,再分子目。整個分類體系周密完整,條理分明,眉目清晰。
7、史志目錄——是正史的組成部分,是史官在纂修正史之時,以同一時代的政府藏書目錄作為依據編纂而成的。其目的是記載一個朝代的藏書與著述狀況,將其作為一個朝代歷史的一個方面,隨著正史的流傳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