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關村二小的校園欺凌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大多數在批判校方的態度和做法,也有人在分析欺凌現象的原因和應對,今天在這里 ,我想跟最關注此類事件的孩子父母聊聊,面對校園欺凌,除了譴責制止,我們還應該做什么?
首先,來重申一下什么是校園欺凌。
欺凌(Bullying)指一種帶有攻擊性的行為,會對他人的身體、心理造成困擾,并且在一段時間內重復進行。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往往是無緣無故的(unprovoked)。欺凌者可能毫無理由地就對受害者進行傷害(Batsche& Knoff, 1994)。
欺凌有兩個特點。首先,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存在權力不對等(power imbalance)。例如欺凌者會利用自己身體更強壯、或是掌握對方的把柄(embarrassing information)、或是自己受歡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傷害對方。其次,欺凌會重復發生(repetition)。它不僅僅出現一次,有可能會再次出現(Stopbullying.gov,2016a)。
從權威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欺凌是權力不對等且會重復發生的攻擊性行為,因此其危害也是多重的。在此我們暫時不談學校的監督管理,談談家長在此類事件中的應對及影響。
首先,關于欺凌的實施者。研究表明,一些家庭教養的方式會導致孩子成為欺凌的施暴者。如從小遭受父母體罰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擊性的行為(Ohene et al., 2006)。此外,目睹父母之間暴力行為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展現出暴力和侵略性的行為(Lodge,2014)。國內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身體暴力與父母的不同教養方式有著高度相關,可以通過父母的教養方式來預測子女的某些暴力行為。父母的拒絕、否認和父親的嚴厲懲罰會導致子女的自殺行為;母親的過度干涉和過度保護會導致子女出現更多的肢體暴力;父親的過度保護和母親的嚴厲懲罰則會導致子女的性侵犯行為。(張衍超,2012)
不難看出,欺凌事件一旦發生,欺凌者的家長是難辭其咎的。一些父母不以為然習以為常的錯誤教養方式累積起來的后果是很嚴重的。
同時,結合欺凌的第二個特點:重復發生,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中,缺乏被表揚的經歷,和有暴力行為的同伴呆在一起,或者學校對欺凌行為并不制止,那么學生更容易會成為欺凌者(Hemphill et al., 2009; Lodge,2014)。攻擊性行為一旦出現,學校應及時制止,這是學校的義務,也是中關村二小此次事件中被譴責的主要原因。同時,要有效制止欺凌也需要家長的配合。
在這里,想要告訴父母們,不要以為我孩子不被被人欺凌就行了,甚至在偶爾出現欺負行為時不在意,欺凌行為同樣會傷害欺凌的實施者。他們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如酒精、物質濫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現犯罪行為。或是成家后對配偶和子女進行家暴(Stopbullying.gov, 2016c)。當然,這個重視配合,不是孩子出現欺凌行為了,回去臭罵一頓,狂扁一通,而是從自身的教育方式上找出原因,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對于事件的另一方,欺凌受害者,很多時候,欺凌是沒有原因的,又可能只是因為長相特殊聲音奇怪,比如在青春期因為變聲嗓音突然變得很怪,而被同學有意無意嘲笑。也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也和成為受害者相關。Perren和Hornung(2005)針對1107個7~9年級的瑞士學生的調查發現,男性欺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關系中,與父母過分緊密,或者家長對孩子保護過度;而女性受害者,則更多來自被情感虐待的家庭。
這些結果并非為欺凌者找借口開脫,而是提醒家長們,正如不當的家庭教養可能造成欺凌行為發生,不當的家庭關系也可能使孩子成為欺凌的受害者。再來結合欺凌的兩個特點:權力不對等,重復發生,我們來演繹下欺凌受害者從偶然被欺負到經常被欺凌的經過:
情景一
男孩:今天在學?!痢链蛭伊?.....
父親:敢打你?明天我去收拾他!
第二天,父親把欺負孩子的同學罵了一頓
同學懷恨在心,之后又伺機報復
男孩:××今天又打我了......
母親:哎呀,怎么又打你了?不行咱轉學,不在這個學校了!
情景二
女孩:××今天在學校扔我作業,還罵我......
父親:他扔你的你不會扔他的呀?他罵你你也罵他呀?
第二天,女孩看到欺負他的男生,想反擊又害怕,再次被欺負
女孩:××今天又欺負我......
母親:怎么老被欺負,你怎么這么窩囊?
這里的例子并無他意,只是為了說明家庭因素,父母態度對欺凌事件發展的影響,如果在欺負變成欺凌之前,家長能及時發現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是可以有效阻止其惡化的。在這里,提出幾點建議供父母參考:
第一,發現孩子被欺負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一般被欺凌者是在學校的弱勢方,自信自尊不足,甚至被欺負了都不敢說“No”不敢告訴別人,所以,增強控制感,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很重要;
第二,不要以暴制暴。不要代替孩子去學校找攻擊者報復,也不要給孩子傳遞“以牙還牙”的思想,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正在形成,如果接受以暴制暴的觀點,有可能從被欺凌變為欺凌者;
第三,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在學校有更多親密同伴既可以增強孩子自信,也在無形中給孩子建立了保護。
最后,愿學校和家長增強溝通,有效預防應對校園欺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