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已經67歲的李廣仍舊沒有封侯。恰逢衛青、霍去病又擊匈奴,他數次提出隨二人出擊,但漢武帝一直沒有同意。
過了不久,估計漢武帝也起了惻隱之心,同情這樣一個抗擊匈奴四十多年的老將軍仍未封侯,就同意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為前將軍。
出塞后,衛青得知了匈奴王庭的位置,準備前往攻擊。在布置行軍線路的時候,衛青卻不讓李廣與匈奴直接交鋒,將其改為右將軍,從東面繞路而行,而讓于自己的好友且有救命之恩的公孫敖取代李廣的前將軍之職,讓剛剛失去侯爵的公孫敖有立功的機會。
不得不說在這件事情上,衛青還是有私心的。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授意衛青這樣做的,據說漢武帝暗地里曾交待衛青:
“以為李廣老,數奇,恐不得所欲”。
不管這種說法真還是假,漢武帝表面上是安排李廣為前將軍的,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確實是漢武帝交待的,衛青也可以根據戰場的局勢做出適當的改變。
這件事情的責任究竟在誰已經不再重要了,衛青的決定已經不可更改,李廣非常憤怒,在沒有向導的情況下,和趙食其率軍“出東道”,因迷了路,部隊跟不上衛青的大軍而貽誤戰機。
這一仗,衛青打的非常精彩,但已經沒有李廣什么事了,直到戰斗結束后,衛青率軍返回時,才在路上遇見李廣的部隊。李廣深知是要被問責的,于是李廣說了兩句話。
在面對衛青派出的長史時說了第一句話:
“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
這句話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部下,于是自己一個人擔了所有的責任。
回到大營后,衛青又說了第二句話,非常悲涼的一句話:
“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說完這句話,李廣就引刀自盡了。
從表面上看,李廣自殺的原因是“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自己已經是六十多歲的一把老骨頭了,不想回去受到刀筆小吏的審問,于是引刀自盡。
但筆者認為,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他曾有“被俘”這一奇恥大辱,但沒有自殺。
此前,他也有多次在戰場上損兵折將,也沒有自殺。
這一次,他犯下的其實不是什么重罪,和他一起迷路的趙食其只不過是“當死,贖為庶人”,花了錢保住了命而已。
但他卻走上了自殺這條沒有回頭的路。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他絕望了。這一年李廣已經67歲了,漢武帝本就以為他年來不許他出戰,他苦口婆心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機會,他深知這是他的最后一次機會,卻是如此結局,他深知以后再也沒有機會了。
這對于一名從軍四十多年的未被封侯的老將軍來說,這樣的結局真的讓他絕望,俗話說“哀莫大于心死。”英雄遲暮,唯留遺憾!
可絕望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太在乎”,李廣終究還是個人修為還不夠啊!李廣一生,太在乎自己封不封侯,太在乎自己的個人得失,但是欲速則不達,太在乎往往得不到。
如果他能夠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在漢擊匈奴的過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少一點鋒芒,少爭一些利益,或許結局會好的多,抑或許封侯也將水到渠成。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李廣沒有被封侯,可那又算什么呢?封侯的人大多已被歷史淹沒,李廣卻在人們心中永存,李廣雖有缺點,但誰沒有呢?
或許正是他的“缺陷美”,才有他今天的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吧。
李廣真的有遺憾嗎?或許真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