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按:武帝時,共分封功臣侯七十五人,其中,因軍功而得侯者三十余人,包括李廣的堂弟李蔡,李廣的兒子李敢,偏偏沒有李廣。這些功臣侯中,除了博望侯張騫的名氣可能和李廣略有一拼之外,其他人的知名度加起來,恐怕也沒有李廣一個人的粉絲多,呵呵。今天專門探討,這個流傳千古、軍齡四十八年的老兵,為什么就是封不了侯?
接著上次講哈。前129年,驍騎將軍李廣領兵一萬,從雁門郡出兵攻擊匈奴,結果全軍覆沒,自己被生擒,見隙逃得一命,回到長安,被判死刑,花錢贖了一條命,成為平民。
李廣家和穎陰侯灌強(老革命灌嬰的孫子)都隱居在藍田(陜西省藍田縣),倆人關系不錯,經常結伴到終南山中打獵。有一天,哥兒幾個小聚飲酒,酒罷,夜已深,李廣回家經過霸陵(文帝劉恒的墳墓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北)哨亭,恰逢霸陵尉也喝高了,厲聲喝斥,禁止李廣通過。李廣的隨從趕緊出來說,你知道你攔住的是誰嗎?這是前任李將軍。
霸陵尉有趣,說,廢什么話!現任將軍都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
于是扣留了李廣,硬是沒讓通過。
前128年,秋季,匈奴入侵,斬遼西(遼寧省義縣西)太守,又攻入漁陽郡(北京市密云縣)、雁門郡(山西省右玉縣),各擄掠屠殺千余人。此時,衛尉(皇城保安司令)韓安國以材官將軍身份駐守漁陽,被打得狼狽不堪,武帝劉徹將韓安國調往右北平郡(內蒙古寧城縣西南),老韓沒多久病死了,于是劉徹召見李廣,任命他為右北平郡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直接拉出去砍了。李廣善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遠遠躲避。數年之間,不敢入侵右北平郡。
衣賜履說:李廣粉看到李廣殺霸陵尉的事情,恐怕往往會選擇性跳過。我的感覺,當霸陵尉聽說那位“前任李將軍”邀他一起北上抗擊匈奴,估計都嚇尿了。但既然霸陵尉最終去了,當是得到了某種人身安全的承諾。然而,李廣還是把霸陵尉處死了,報了當年“一攔之仇”,這個舉動顯示出了李廣的氣度格局。
李廣為人熟知,“飛將軍”這個美譽功不可沒,居然是匈奴人贈送的。有一種說法,李廣之所以沒能封侯,是因為他打仗太厲害,匈奴不敢和他打,沒仗打,當然砍不了首級,在首功制下,當然封不了侯。這種說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二:第一個,李廣比一般的守邊之將打仗要厲害,這是沒問題的,因此,他守在右北平郡,匈奴發現李廣不是善茬子,敢拼命,于是,入侵漢朝時,就不從你李廣這里借道,也不在你這里擄掠,我去那些不能打、不敢打的地方搶錢搶物搶女人,沒必要和你李廣死磕。從這個角度看,李廣比普通將領能打,但究竟有多厲害,尚看不出來。第二個,這個更重要,前面說了,武帝對封侯,是不吝嗇的,因軍功封侯的三十多個,他不會專門跟李廣過不去的。所有軍功封侯的,全是與匈奴正面作戰立的功,沒有守城守出的侯,也就是說,僅僅守城,不具備封侯的條件(至少很難達到封侯所需的斬首數)。那么,就還得看,李廣在正面戰場的表現如何。
劉徹不是沒給李廣機會。
前123年,郎中令(宮廷禁衛官司令)石建去世,劉徹將李廣調回接任。不久之后,李廣又被任為后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不少將領因砍敵首級數目達標而封侯,李廣的軍隊卻無戰功。
衣賜履說:也許因為李廣是后將軍,與匈奴對陣的機會比較少。
前121年,夏季,博望侯張騫和李廣同時從右北平分路出擊。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從另一條路出發。李廣行軍約幾百里,撞上了匈奴左賢王的四萬騎兵。左賢王將李廣團團圍住,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向著匈奴軍中沖擊。李敢帶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奔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沒啥戰斗力,容易對付!士兵們這才安心。李廣布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不知道是匈奴射來的箭不能用,還是僅僅形容情況危急)。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一連射殺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自然,整頓軍隊、安排作戰計劃,與平時無異。第二天,張騫率騎兵趕到,匈奴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不能追擊。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張騫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衣賜履說:李廣四千人被匈奴四萬人包圍,能夠堅持戰斗一整天,很不簡單了。然而,我們要討論的是,李廣為什么會被包圍。
《史記》上說,李廣善射,無人能及,射箭是他的一個消遣活動,一直到死都沒改變。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因此他領兵有幾次被困受辱,射殺猛獸也曾被猛獸所傷(原文為: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李廣在多個邊郡駐守過,只要聽說有老虎,常常親自去射殺。駐守右北平郡時,一次射虎,老虎跳起來傷了李廣,李廣也終于射死了老虎。
為什么李廣總是被匈奴胖揍?太史公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李廣有一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性格。別人看到對方勢大,可能就會先避其鋒芒,下步怎么打,視情再定。李廣恐怕不是,他會一直沖到敵人鼻子底下,開戰后一旦不利,跑都跑不掉。就像他射虎時,已經離虎很近了,他雖然最終射死了虎,但虎也使他受了傷,我們可以想見,這是一頭虎,如果有兩頭虎,李廣還能活著離開嗎?
到了前119年,劉徹下令衛青、霍去病向匈奴展開總攻。李廣屢次請求出征。劉徹覺得他已經老了,不準。后來,實在煩不過李廣,勉強答應,命李廣為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出邊塞以后,衛青抓了個匈奴俘虜,得知單于所在地,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讀如義基)的隊伍合并,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回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并隊行進。李廣請求衛青說,領導啊,我是前將軍誒,如今卻讓我改從東路出兵,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有機會與單于對陣(前166年從軍,到前119年,李廣從軍47年,軍齡48年,讀之感慨),我愿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衛青率軍出發之前,劉徹曾經專門私下交待,老李廣實在是年紀太大了,最主要是他命運乖蹇,如果讓他直接面對單于,只怕會壞事兒(原文為“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爵位,任中將軍,隨衛青出征,衛青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陣,故把李廣調開(公孫敖曾經救過衛青,詳見拙文《大將軍衛青:從家奴到將軍》)。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衛青收回成命。衛青于公于私都不可能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發文書到李廣軍中,催促李廣回去,執行命令。李廣一肚子火,也不向衛青告辭就起程了,與趙食其合兵后從東路出發。奈何軍中沒有向導,數次迷失道路,落在衛青大軍之后。直到衛青與單于決戰之后,回軍渡過瀚海沙漠,李廣和趙食其還在沙漠南側晃悠呢。李廣謁見衛青后,就回到自己軍中。衛青派長史(秘書長)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要給天子上書報告。李廣不理,自是心中有氣。衛青也惱了,讓長史責令李廣的參謀人員速到大將軍幕府核對情況。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現在我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手下說,老夫與匈奴征戰一生,大小陣仗七十余次,此番,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打算與單于對決,可是大將軍又讓我從東路出兵,道路迂回繞遠,偏偏我又迷路,這特么就是天意啊!老夫今年六十多歲了,豈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羞辱!(指行軍失期,回長安后將面對司法刑訊。)于是拔刀自刎。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就連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也都為李廣落淚。右將軍趙食其單獨被交給執法官吏,判為死罪,花錢贖罪,降為平民。
衣賜履說:李廣,前166年從軍,前119年自殺,從軍四十七年,算他十八歲當兵,享年當在六十五歲上下。講真,這個歲數,即使換了你我是漢武帝,也未必會派他出征。從前述李廣的戰績來看,個人勇猛,沒有問題,單打獨斗,也沒有問題,但真正到戰場上,不是人少撞見人多,被匈奴圍殲,就是迷路找不到北,這對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來說,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衛青、霍去病都是深入匈奴幾千里,霍去病更甚,兩人都立下赫赫戰功,未見迷路、被人追著暴打的情況,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是李廣運氣不好,恐怕更應該檢討李廣的帶兵打仗思路和方法。李廣和趙食其兩軍合一,走東路,繞遠、水草少,這些都不說了,只講為什么沒有向導?即使是大將軍衛青有意刁難,把李廣部和趙食其部的向導都抽走了,難道李老爺子自己不能去找個向導嗎?也許我們不了解實際情況,這樣指責老爺子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那也不能理解,不帶向導就出發,數次迷失道路,衛青仗都打完回來了,李廣他們還沒進入瀚海沙漠。總之,說破大天,李廣這次表現實在是讓人無法為其美言。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李廣沒能封侯的原因:
一是李廣斬匈奴首級數未達標。前面我們多次講過,秦漢行首功制,即以斬敵人首級數量論功,對個人而言,看你砍了幾個敵人腦袋,對統帥而言,要看敵方和我方斬首數的凈值,我方斬敵數多于死亡數,則有功;反之,即使打了勝仗,也未必有功(詳見拙文《白起活埋四十萬趙卒原來是為了給兄弟們謀福祉?》。因此,李廣雖然與匈奴作戰幾十年,但斬首數一定是不夠,才沒能封侯,這是硬杠杠,沒辦法的。
二是李廣作戰喜歡行險,且沒有后續應對措施。我們在《漢文帝一句話點燃少年李廣的封侯夢》一文中講過,李廣帶一百個騎兵去追三個匈奴射雕手,竟然碰見匈奴幾千騎兵,李廣出發前,根本沒有任何接應計劃,甚至,他的手下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帥去了哪里!這一次,李廣靠勇敢沉著的表現,讓匈奴誤會漢軍還有大部隊,于是自行撤退了。這故事似乎是在夸贊李廣的臨危不亂和高度智慧,李廣本人恐怕也會沾沾自喜,但你總這么行險,遲早要吃大虧。我感到,李廣之所以數次被匈奴包圍甚至生擒,與他這種性格和作戰方式有很大的干系。打仗當然需要冒險,但那一般是萬般無奈之下的選擇,偶一為之可以,但如果總是這樣,后果不堪設想。我們可以對比過去的一些名將,白起、王翦、李牧、韓信,等等,有哪一個是動不動就兵行險著的?又有哪一個是動不動就被敵軍所圍的?一對比,就知道,李廣的打仗能力,是沒辦法跟那哥兒幾個比的。
三是李廣可能真的命不好。武帝劉徹是個非常迷信的人,說實話,他也算是三番五次給了李廣機會,但李廣從來沒有建功,甚至全軍覆沒、本人被俘,因此,劉徹才會認為李廣命運乖蹇。換個角度講,即使是個混子,只要命好,也能封侯。比如,李廣的堂弟李蔡,就跟著衛青打了一仗,封侯;兒子李敢,跟著霍去病打了一仗,封侯,偏偏李廣就沒趕上機會,命不好,呵呵。
那么,為什么李廣的名氣這么大呢?
因為,失敗的英雄最具審美意義。李廣如此,項羽如此,包括被砍了頭的關羽,后來都被封了王了。另外就是,文人們特別愿意謳歌這樣的存在,寫衛青和霍去病的,就不多;寫白起、韓信,則表達的主旨不在打仗,而在他們冤死。另外,文人們最好的作品,往往是失意時的作品,李白如果真當個宰相,詩詞恐怕得減少一半,而且質量也會大打折扣。說白了,文人在謳歌李廣、馮唐之輩時,與其說是寫他們,不如說是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表達自己的壯志難酬,失意的文人寫失敗的英雄,想想這感染力得多帶勁兒!都說乾隆爺寫了四萬多首詩,都是白菜蘿卜的水平。那當然了!如果他跟南唐后主似的,被人俘虜個二三十年,再眼看著最寵愛的妃子被人搶走,最心愛的兒子貧病而死,此時,再看他的詩!呵呵。因此,老李廣正因為“難封”,才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史上一個美學符號。
再啰嗦兩句,李廣身上有一種“二”勁兒,這種勁兒在文學上具有美感,但在實際作戰中,往往意味著失敗。他的這種勁兒,兒子李敢、孫子李陵身上都有,李敢因此被霍去病射殺,李陵因此被匈奴俘虜,最終導致李氏被漢武帝誅族,令人扼腕。
李陵之事,我們后面還要細講,這里簡單解釋一下,我為什么說他“二”。李陵帶兵打仗,相當厲害,我感覺可能還在其祖李廣之上,但“二”勁兒也在其祖之上。李陵戍邊,向武帝建議,打算北出匈奴兩千里,帶五千步兵配合貳師將軍李廣利作戰。劉徹說,恐怕不行吧,騎兵都給李廣利了,你要去,我沒有馬給你誒。李陵胸脯拍得山響,說,沒事兒,我這五千步兵很牛逼,足矣,不需要馬匹。劉徹本來就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一聽李陵這話,無比興奮,立即批準。于是,就有了后來李陵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鐵騎血拼、兵敗投降的慘事。如果李陵沒那么“二”,我們可能少了一個讓人血脈賁張的故事,但至少他們李家應該不會被武帝誅了族。
特別申明:我對李廣、李陵的人品、氣節、勇氣都是十分景仰的,至于作戰能力,則是根據史料就事論事。我對他們的“二”勁兒,并非有意貶低,而只是描述他們的性格狀態。也許,沒有了這個勁頭兒,英雄也就不成其為英雄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