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狩四年漢武帝對匈奴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作戰,這個在歷史上稱之為“漠北之戰”這場戰爭漢武帝是舉全國之力,他派了兩個人,一個是衛青,一個是霍去病各帶五萬軍隊,動員了十萬的精銳的騎兵,衛青這次出征他的前將軍也就是先鋒官就是李廣,但是衛青在決戰的前夕抓到了一個俘虜,從俘虜的最里邊了解到匈奴單于的具體位置,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情報,因為在漢匈作戰中間最大的一個困惑在茫茫戈壁在浩瀚的草原之中不知道那個地方有匈奴的騎兵,所以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你要找到單于的位置你這個仗基本上是打贏了,但是衛青了解到匈奴單于位置以后衛青突然下令把擔任前將軍的李廣調走,調到右路軍去,和右將軍趙食其(yi ji)匯合走右路,這個右路要走一個大圈路很遠,路上又沒有水草,這是衛青下的死命令李廣不得不從,他把李廣調走以后安排了自己的一個親信叫公孫敖,公孫敖是衛青的恩人,當年公孫敖在衛青剛入宮被長公主劉嫖抓起來的時候是公孫敖帶人把衛青救出來了,所以衛青把李廣調走以后就把公孫敖調過去做前將軍,然后衛青進軍跟匈奴單于正面發生沖撞,衛青這一仗大的很漂亮,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漠北決戰”。但是漠北決戰的勝利卻發生了一些意外,就是原來的前將軍李廣跟右將軍趙食其(yi ji)的部隊由于沒有向導迷失了道路,誤了和大將軍匯合的期限,按照漢代的軍法規定,誤期當斬,那是死罪,所以衛青跟李廣重新匯合以后衛青就派人就去了解迷失道路的情況,準備好向漢武帝報告,李廣拒絕回答,李廣不愿意回答,衛青看李廣拒絕回答下令讓李廣到大帳中間去做筆錄錄口供,李廣非常悲憤,他自己說了一段很沉痛的話,他說我一生打了七十余仗,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了,而且我只有這一次機會和匈奴的單于直接對陣,但是大將軍把我調到右路又迷失了道路這是天意嗎?我的將士沒有錯,錯都在我自己,說完以后李廣就抽刀自刎了。李廣自殺的這一年是漢武帝的元狩四年,他從漢文帝十四年從軍到他自殺這一年一共是四十七年,他從軍打了四十七年近半個世紀,最后因為緊急把他調走讓他迷失道路而自殺了,李廣死之后,李廣的全軍將士無不落淚,而且百姓中間無論是了解不了解的聽說李廣自殺以后都哭了都流淚了,這就是在漢匈戰爭史上一個非常不幸的一位將軍,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流傳一句話叫“李廣難封”,李廣難封這句話出自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閣序》寫的非常有名,其中有一句就是李廣難封,所以人們一直為李廣不能封侯感到非常惋惜。
? ? ? 我們可以探討下這個問題,李廣從軍的時候是漢文帝十四年,他從軍以后就因為作為皇帝的侍從和野獸格斗表現的非常勇猛,漢文帝當時就有一個評價,惜呼,子不遇時,太可惜了你生不逢時,假如你生活在高皇帝的時候,封個萬戶侯何足道也,這是漢文帝對李廣的評價。這說明李廣很有才,到了漢景帝時期,李廣擔任上古太守,在上古太守的任上李廣是天天跟匈奴作戰,天天打,打到最后漢景帝手下有一個官叫“典屬國”這個官就是主管中央政府和當時的附屬國的關系的一個官,這個官員叫 公孫昆(hún)邪(yé),這個公孫昆(hún)邪(yé)就跟漢景帝說了非常有名的八個字“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說李廣的才氣是沒有人可比的,但是他憑借自己的才能天天跟匈奴打,早晚有一天要失手,漢景帝聽說就把李廣調開了,所以我們從文帝跟景帝朝的表現來看李廣應當說是個有才干的人,我們下邊說李廣到底有什么才干,這些才干到底能不能封侯。
? ? 第一點的才能,李廣有智勇神射之才,我們中國有一部很有名的小說叫《水滸傳》里面有個神射手叫小李廣花榮,那個花榮就是個神射手,所以他的綽號叫小李廣,可見李廣在中國古代就是神射手的代名詞,《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有李廣有射虎入石的一個故事,說李廣看見草叢中的老虎,一箭射過去,那是個石頭,結果一箭把箭頭射到石頭里邊去了,當后來告訴他是一塊石頭再讓他射就射不進去了,射虎入石啊。我們舉一個例子,李廣在上郡太守任上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情,就是漢武帝派了一個他很寵幸的一個宦官來做監軍,這個宦官有一天帶領幾十個騎兵外出剛好遇到三個匈奴人,所以這個宦官不知深淺,覺得我帶了幾十個人,你們只有三個人,他下令和這三個人對射,沒有想到這三個人把這個宦官帶的幾十個漢軍的騎從全部殺光,而且也把這個宦官本人也給射傷了,這個宦官后來就逃回來了,逃回來就向李廣報告,李廣一聽就知道這三個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李廣二話沒說就帶領一百個騎兵就追上去了,這三個人沒有騎馬,李廣追上去很快 追上去以后,李廣讓一百個騎兵兩翼包抄親自射箭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一審問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抓住這個射雕手以后李廣就準備回來,就在這個關口,突然前邊冒出幾千匈奴騎兵,而李廣就帶了幾百個騎從,在這么緊急關口李廣手下的人嚇懵了,一百對數千啊,這些人都想逃,李廣說我們這一百人要是逃的話,后邊追著射我們就是一個活靶子,我們這個地方離大軍有幾十里地逃不到軍營都被人家殺光,不能逃。他就下令不但不逃而且要迎上去,迎上去離匈奴二里地的地方下馬不走了,而且要士兵把馬鞍子要卸下來,這下士兵們都不干了,士兵們都嚇死了,一個個面如土色就跟李廣說,萬一對方沖上來我們連舉馬鞍子的功夫都沒有,李廣就讓卸下來。這個時候雙方對峙中間對方看見漢軍就一百個人迎了上來還把馬鞍子卸了,趕到非常反常,所以就認為這一百人就是那個釣魚的魚餌,說不定周圍有大量的伏兵,所以雙方就對峙著,誰也不敢打。匈奴有個騎白馬的將領出來叫李廣一箭給射死了,雙方就一直對峙到晚上,到了晚上夜色朦朧,風聲呼嘯,匈奴的幾千騎兵害怕漢軍的埋伏他們就撤了,李廣也不敢走,待到天亮帶著一百個騎兵回來了。李廣這個神射,如果不是智勇雙全加上神射不可能的,這是李廣一方面的才能。李廣還有一個方面很奇特的才能就是他帶兵簡易之才,李廣帶兵跟別人不一樣,他的士兵行進的時候,其他的軍隊都是排成建制,就按我們現在說的一個班,一個排,一個連,李廣的軍隊走起來是一窩蜂呀,部隊沒有建制,大家隨便走到了休息的地方以后也不按照建制休息,誰想跟誰在一起就在一起休息,而且晚上他的軍隊是不打更,不站崗不巡邏,而且大帳中間也沒有很多文書,所以李廣的帶兵方法跟中國古今中外所有帶兵的方法都不一樣,他帶兵特別簡單,這種帶兵方法我有一個說法,這叫才將帶兵,有才的將領,不是那種常規將領的帶兵之法,別人帶不了的兵李廣能帶,李廣手下的兵跟著李廣打仗有個很好的條件就是不需要一個很嚴格的一個組織,士兵平時很輕松,打起仗來遇到緊急情況愿意為李廣出力,所以李廣應當說是一個很有才的將領,
? ? ? 那么他為什么沒有封侯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我們談一談李廣兩次封侯的機遇,第一次是漢景帝時期評定吳楚七國之亂,李廣參戰了,當時他是太尉周亞夫手下的一個將軍,而且他奪了對方的軍旗,我們知道在古代作戰的時候,奪得對方的軍旗是立有大功的,奪了軍旗是可以立功受賞的,但是這一次李廣接受了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的獎勵,我們之前講過漢景帝跟他弟弟梁孝王是有矛盾的,實際上漢景帝對他弟弟戒備森嚴,而李廣這次剛好犯了大忌,他作為中央政府的將軍接受了地方諸侯王的獎勵,惹得漢景帝非常不滿,回來以后漢景帝就沒有賞他,這是第一次機遇錯過了,這次機遇當然李廣有責任,就是李廣不懂得這個漢景帝和他弟弟之間這種矛盾的關系,接受了梁王的封賞。第二次封侯機遇是我們剛剛講過的漠北之戰,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他本來是前將軍,是先鋒官,他有可能在與匈奴接觸的時候立功受獎,但是這一次他又錯過了,而這一次的錯過衛青把李廣調走實際上并不是衛青的主張,把李廣調走是漢武帝的主張,漢武帝在這次出征的時候原來沒有打算讓李廣去,李廣這次是主動請纓要求出戰,因為這個時候李廣的年齡已經六十多歲了,漢武帝之所以沒讓他去主要有這么三個原因,第一年齡較大,漢武帝認為李廣這個人數奇,所謂數奇就是命不好,所以不想讓他去,李廣是堅決要求去,這個堅決要求又犯了一個忌諱,因為在這個封建專制體制之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上邊決定的上面可以給,下面不可以要,李廣要 其實又犯了一個忌諱,漢武帝這次表面上然他作為前將軍實際已經告誡衛青,一單遇到匈奴單于要把他調走,不能讓他做前將軍,實際上衛青是接受了漢武帝的指使,但是這個事情李廣本身并不知道,衛青把李廣調走后任命了衛青的親信公孫敖,這個事情李廣不知道,而衛青跟公孫敖這種生死之交李廣是很清楚的,所以李廣對這件事情憤憤不平,非常氣憤, 這一次李廣又失去了封侯的機會,那么這兩次封侯機會的失去應當說李廣難封的第一個原因是漢景帝跟漢武帝對李廣的排斥和壓抑,這是導致李廣終身未能封侯的重要原因。
? ? ? 李廣未能封侯有沒有他命運的關系,古人老是認為李廣未能封侯是命運的關系。比如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詩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就是說李廣不封侯就是因為他命不好,是不是這個事情,漢武帝說的這個數奇有沒有道理,李廣確實有過一些不太好的記錄,比如說龍城之戰,他和衛青公孫敖,公孫賀四個人一起出征,每個人一萬人馬公孫敖是無功而返,公孫賀是損兵七千,李廣是全軍覆滅被俘,只有衛青殺敵七百,人數不多但是立功了,這是李廣第一次作戰之間一個不太好的記錄。在一個是元狩六年跟著衛青出征又一次沒有立功,所以李廣確實在戰功的記錄上有些不良記錄,但是這是不是他的命不好呢,是不是命運造成的呢,我覺得這里邊有命運的成分,還有更重要的是人為的因素,我覺得李廣自身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他的封侯,首先是恃才而嬌,李廣是個很有才的人,正因為有才,在作戰的時候表現的有些驕傲,比如前邊講過,漢景帝時期他在邊郡太守任上天天跟匈奴打后來還是那個公孫昆(hún)邪(yé)說了一番話“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這樣漢景帝才把他調開,在一個就是李廣有時候過于冒險,比如前邊講的,他帶一百個騎兵去追那三個騎兵射雕手,那件事情上固然說表現出李廣智勇神射,但這反過來講,你作為全軍的統帥發現對方是三個射雕手,有必要親自去追嗎?而且你不跟軍中其他人商量帶著人去追,后邊的大部隊不知道自己的統帥跑到那里去連接應都無法接應,這是你把匈奴人給迷惑住了,給忽悠了,萬一你忽悠不了人家呢,萬一這幾千匈奴騎兵跟你賭一把,就用這幾千個人打你這幾百個人,你怎么辦?萬一對方識破了你的計謀你怎么辦,那么李廣就慘了,那就是再一次被俘的命運在等待著他,所以這個過于冒險對于一個統帥來說是個致命的傷。第三個影響李廣封侯的不利因素就是李廣的適應能力,李廣的名聲是在漢文帝漢景帝朝李廣已經是名將了,但是文帝朝跟景帝朝打的是防御戰,武帝朝打的是進攻戰,漢武帝是發動了對匈奴的全面進攻,文帝跟景帝朝是被動的防御,由被動防御轉為主動進攻,由陣地戰變為運動戰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我個人覺得李廣對這個轉變有點不太適應,其實你看衛青跟霍去病,他們跟匈奴作戰都有個共同特點叫長途奔襲,運動殲敵,而這種打發李廣似乎不太適應,李廣長期適應的是陣地戰,防御戰,而且從年齡上來說,當漢武帝決定發動進攻戰的時候李廣已經是五十多歲了,比起十八歲的霍去病,比起二十多歲的衛青,敢打,敢拼,敢深入這個敢字精神相對弱了寫,李廣少了沖勁 闖勁,所以李廣在運動殲敵長途奔襲的這種過程中間,李廣表現的并不出色,其實李廣表現出色的是文帝朝跟景帝朝的防御戰,這也是影響李廣封侯的重要因素。? ?
? ? ? 其實李廣誤期以后面臨兩種選擇,和他一起誤期的還有一個右將軍趙食其(yi ji),趙食其(yi ji)選擇的是拿錢贖罪,交了錢買了名,會會熟人,那么李廣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呢?李廣在前邊也有被敵人俘虜以后回來判為死罪的,然后交錢把自己買回來了。為什么這一次元狩四年的漠北決戰李廣不再拿錢買命呢,而選擇可自殺,這是為什么?我覺得李廣非常看中他一生中間最后這一次漠北決戰,因為這仗打的時候,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李廣知道自己從軍作戰的機會不多了,他非常看中這一次戰爭,而這次戰斗是漢武帝不派他,他主動請纓要過來了一個前將軍。所以他把他人生的一個目標,一個愿望也就是封侯的這個愿望都壓在了這次對匈奴作戰上,這次得到的情報剛好又是正面知道了匈奴單于的具體位置,李廣把這個戰斗看的非常重要,他覺得這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唯一的機會,最后的機會,但是衛青把他調走了,衛青作為大將軍,衛青的地位,衛青的身份,衛青的威望,衛青的戰功,衛青的年齡這都是李廣無法相比的,如果李廣不選擇自殺,拿錢買了命,將來在跟隨大將軍出征還會有機會嗎?因為據李廣看來,如果這次衛青攜自己的私怨調開他安排自己的親信,那么今后還會這樣做,所以李廣自己感到,我就是拿錢買命也沒有價值了,所以李廣最后選擇死是他絕望的一種表現,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 我們也要看到李廣的男兒血性,李廣是一個有血性的好男兒,好男兒應當是有血性的戰死疆場的馬革裹尸這是李廣的夢想,但是這樣的夢想他無法實現,所以當衛青下令將李廣調到右路的時候,李廣按照禮節應當跟衛青有個告別,結果李廣是憤憤而別,跟衛青連招呼都不打,就到右路去了,這是很失禮的。李廣是個很率真的人,他不善于演示自己內心的憤怒,他覺得自己衛青是攜了私怨,所以這個時候他就不在顧忌上下級的關系,憤然離開,這個時候李廣覺得自己我寧可死,我也不能受辱,所以李廣死的是時候說的那個話,說我不能面對那個刀比小吏呀,你找一些小秘書要錄我的口供怎樣迷失的的道路,這個恥辱李廣是不能受的,李廣在受辱跟自殺之間他寧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尊嚴,所以李廣只能選擇死而不能選擇受辱, 所以我們把李廣這個人物跟司馬遷比起來的的話,李廣這個人物我們今天之所以讀起《李將軍列傳》的話還能夠潸然落淚,就是司馬遷對李廣這樣的悲劇人物傾注了更多的感情,他不但是用歷史的筆法寫了這個人的一生,而且還用好多文學的手法寫了李廣的很多異聞,寫了李廣的性格才氣還有命運,寫了李廣的不幸寫了李廣的抗爭,所以我們今天讀起來《李將軍列傳》才能夠那么深深的打動我們。
?????? 李廣自殺以后那么多人對他很同情全軍將士無不落淚,當時的老百姓知道以后都哭了,而且我們從后來的古代詩文記載來看,所有的人提到李廣的死都是趕到悲痛欲絕,非常同情李廣,我們可以說是漢武帝跟衛青兩個人聯手殺死李廣,如果我們追究李廣之死的話,衛青是執行者,漢武帝是謀劃者,衛青是表面上的,漢武帝是衛青背后的隱形殺手,是殺死了這位抗匈名將的主謀,在這一點上,漢武帝跟衛青都有永遠不能洗刷的責任,我們讀《史記》讀《史記-李廣列傳》讀《史記-衛青傳》你們會有明顯的對比,李廣無功但是有聲譽,人們對李廣贊揚了很多,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最后太史公序中間寫了非常有名的八個字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是桃樹李樹的果實那么甜美,所以人們來采摘桃樹李樹就踩出路來了,可是我們讀《衛將軍列傳》看不到這樣的贊揚,衛青是有功而無譽,李廣是無功而圣譽,盡管李廣難封,有李廣自身的責任,但是人么從來不追究李廣的責任,對李廣非常同情,為什么?首先是兩個原因,晉升的臺階不同,李廣是寒武出身,從一個普通的士兵一直做到將軍,衛青是依靠這外戚的身份做了將軍, 在這一點上人們明顯的同情李廣這樣的人。還有李廣作為一個將軍來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做到官兵一致的將軍,《李將軍列傳》中記載,遇到沒有水的地方,如果士兵們不喝足了水,李廣絕不喝第一口水,遇到斷糧的時候,士兵們不吃飽李廣絕不吃飯,他是一個和士卒同甘共苦的將軍,所以李廣的官聲非常好,這么一個將軍卻被逼上的絕路,被漢武帝跟衛青逼到最后自殺而死。所以人們同情李廣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