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31? ? ? ? 星期日? ? ? ? 雨
《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一書是美國神經教育倡議的創始人馬麗亞·哈迪曼博士所作,她致力于把腦科學的相關研究介紹給教育者,以更好地指導教與學。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楊志在“譯者序”里指出,本書的價值體現在三個層面:
一、本書根據腦科學研究的發現提出了教學實踐的原則和具體操作要領,并提供了豐富的實例。對于一線教育者,是一本基于腦科學的實踐手冊。
二、本書是將基礎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的范本。對于科研人員和教研老師,這本書是一本方法學著作。
三、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繪了腦的基礎知識及其與孩子學習效果的關系。對于家長,本書是一本幫助了解孩子學習過程、改善指導策略的科普讀物。?
第一章中有些研究結果確實讓我們意外,比如“神經迷思”中的左右腦的問題、莫扎特音樂的效果、只用了百分之十的大腦。一整章讀完,我想到了《刻意練習》一書里的一些研究成果,竟然與本書很多觀點是一致的。比如,腦神經元的生長、注意控制的訓練。
第二章介紹了腦的結構和功能,雖然簡短,但深入淺出,對于我們來說,也足夠了。這些神經學術語比較熟悉,但對它們的認識卻少得可憐。讀了本章,對腦算是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吧。
第三章中講到現代學校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包含六個教學階段:
1.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
2.為學習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
3.設計學習體驗;
4.教授掌握內容、技能和概念;
5.教授知識的擴展和應用;
6.評估學習。
這六個部分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它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指導框架。看似理念很高端,但一線教師的實踐告訴我們:非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種更有效、更適應當前學生發展需求的方式,? 抓住了培養、訓練的核心,我們的教學就會更容易達成目標。
第四章主要講解腦-目標1: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
壓力是一種負面情緒,會影響學習,積極情緒能提升學習體驗。營造學習的情緒氛圍可能是一位教師每日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現實生活中,壓力經常是一種持續性的事件,持續性的壓力可導致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損失,會影響記憶和信息加工。
貧困導致的家庭壓力對兒童的認知發育有不良的影響。生活貧困的兒童可能會很少與父母很親密,缺少照料者支持系統,同時缺乏機會參與非正式的學習體驗。
這一點在我們的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比如,家庭條件差的學生,一般不會開口從家長要錢買東西,因為錢對于貧困的家庭來說,是非常敏感的,學生的家人都很看重錢的實用價值。在平常生活中,孩子耳濡目染,一要錢就會受到責罵或喋喋不休的嘮叨,這讓孩子原本就不自信的心理,變得更加自卑。特別是學校或班級舉行大型活動,需要購買服裝之類的,這些學生就更不敢開口了。往往就失去了很多參與非學習的機會。
父母的培養不僅對孩子認知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還對大腦的生理成熟很關鍵。
教育從來不是學校一方的義務,而是學校與家庭、社會三方共同的責任。目前,農村家庭教育還很滯后,不僅表現在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淡薄,還表現在孩子的監護人文化素養太低,缺乏教育方法。
這里,也提醒我們教師要善于利用家庭教育資源,筑起家校共育的高速路,實現學校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我想,這方面我們還是能夠做些什么的,留待下學期進行吧。
學生在校頻率最高的情緒是焦慮。我們在學習環境中,要有意識地采取一些活動來減緩學生壓力。當觀察到學生的行為問題時,應立即施以適當的干預措施。我們最應優先考慮的是如何創造一種學校氛圍,促發積極的學習氣氛。
其實,我們都知道積極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有引導作用,適度的壓力很多時候也是動力。當今學生為什么會焦慮?從根本上來講,我認為還是學習壓力過大造成的。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之下,老師通過題海戰術提高成績,學生在做不完的習題、考不完的試中不但要應付高強度的腦力勞動,還要承受沒有做完挨批受罰、沒有考好心情低落的煎熬和痛苦。
如此,學校不再是令人愉快的,學習經歷不再是令人期待的,負面情緒就會影響學生以后的人生。
積極情緒能影響認知連結的廣度,可以更好地引發創造力、探索性和整合知識容量。學習動機是設定學習情緒氛圍的重要因素。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要通過設計愉快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積極情緒中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一種有目的的學習。有些學生的學習動機非常容易激發,這樣的學生往往有著很強的競爭意識。而那些成績差的孩子,對口頭激勵之類的并不感冒,參與性很低,主要是我們激發他們學習動機的方式方法沒有對癥。這類學生,需要用新鮮的活動去刺激、感染。以后,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環節的新穎,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產生積極情緒投入學習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