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在李竺姿老師的推薦下,團隊的伙伴們共讀了《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一書,作者(美)瑪利亞·哈迪曼,(中)楊志等人譯。這本書講述了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把認知神經科學的發現應用到教學過程去,科學地指導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
本次閱讀在方式上我做了一些調整,閑時翻閱,忙時聽書。初翻此書接觸到的都是“腦”“神經”“胼胝體”等專業名詞,第一感覺——難懂深奧,通過跳躍式的閱讀,倒回去再讀的方式,似乎又有那么明白一點兒(但不能完全領悟)。周六通過李老師一個多小時的傾情分享,才讓我注意到了很多沒有讀到又非常有實踐價值的東西,現將粗淺讀書心得記錄于下。
書中第一章講述了教育者應該了解的神經與認知科學知識和破解神經科學中的迷思,比如,訓練左腦,右腦,聽莫扎特的音樂會讓嬰兒更聰明,錯過關鍵期,學習發展就會停滯等,這些被大眾廣泛傳播的知識其實缺乏科學的證據,很多教師沒有認清這些神經迷思甚至成為這種偽科學的傳播者。作為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更理智對待與正確應用認知神經科學知識。人的大腦擁有發生無數變化的能力,并且其改變的過程會持續終身,這個觀點也是終生學習的理論依據,保持不斷的學習,讓我們的大腦持續處于發展狀態,我們才會越來越優秀,這個觀念也讓我認識到不要以靜止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學困生通過努力也能變得很優秀。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在第二章節中開啟了解人腦的簡短旅程——論述了大腦的基本知識,包括大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盡管作為教師的我們并不需要高深的神經科學理論,但通過學習了解認知,才能使我們更好地使用科學研究成果,讓自己少走彎路。(通過學習這一章節惡補了我生物課上落下的不少知識)。
第三章概括描述了BTT模式,本書的根本目的所在,是通過一種教學模式——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把腦科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帶到教育中去。
接下來的章節分別論述六個腦——目標的內容,涉及教與學兩個過程,包括支持腦——目標的研究以及來自教師的具體應用事例。
腦—目標1: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
腦—目標2:為學習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
腦—目標3:設計學習體驗
腦—目標4:教授掌握內容、技能和概念
腦—目標5:教授知識的擴展和應用
腦—目標6:評估學習
如果仔細研讀上述BTT模式的六個組成部分,就會發現:1——3部分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三個問題:創設情緒氛圍,營造物理環境,整體設計教學;4——5部分是課堂教學環節需要把握的要點:讓學生精熟掌握所學知識,如果沒有厚實的知識背景,想創新是不大可能的。要設計富有價值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第6部分是關于教學評價的,作者提醒我們除了關注終結性的評價,更需要關注過程性的評價,讓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助推器。
BTT模式不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用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來指導課堂教學實踐的有益嘗試。作者在本書中不僅根據腦科學研究的發現提出了教學實踐的原則和具體操作要領,還提供了豐富的實例,有利于一線的教師學以致用。這本書在現實的課堂教學和腦科學的研究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讓我們可以在遵循現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體驗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在教學實際中的應用,如果你感興趣,不妨在自己的課堂上對照著實施指標,開始行動起來吧。
《腦科學與課堂》這本書,它將教育與人腦相聯系,讓我更科學地認識教育,向著專業的教學邁進,書中內容豐富,值得每位老師去細品、探究、反思。最后用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的話結束我的感悟:解放兒童的大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解放兒童的時間,不能把兒童的功課表排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