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去接小子,回來的時候,小子哭哭啼啼地拍打著他媽媽的衣服,上的車來,我問他,這是干什么呢,為什么哭了?
他立即嚎啕大哭起來,說,為什么不給我買新衣服?你們就給我姐姐買?
姐姐,兩個,是表姐,是媳婦的外甥女,每年春節前,媳婦都會給她們倆買件新衣服,小孩子嘛,過年穿新衣服,該有多高興。
但小子看到了新衣服,沒看到他的,傷心了,就哭了,原來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同時又是很脆弱的。
我立馬從副駕駛扯過一個購物袋來說,你看,這是媽媽給你買的糖果,只是買給你自己的。還有,新鞋子,在姥姥家放著呢,讓你媽媽給你拿去……。在察看屬于他自己的糖果的時候,我順便給他講,你是我和你媽媽的寶貝,我們有好東西肯定是先想著你的,比如說,雖然這會兒沒給你買新衣服,但給你買了三雙新鞋子啊。這時,她媽媽拎著一雙鞋子上車來,小子看到后,破涕為笑,立馬打開鞋盒看他的新鞋。
回到家,我們出去買東西,小子還是糾結于不給他買新衣服這件事,絮絮叨叨,情緒低落。有時候,靠哄解決不了問題。我語氣嚴肅的告訴他,我們認為合適的時候就會給你買,不合適的話,絕對不會給你買。在爸媽能力范圍之內的我們能接受的,什么沒買給你?你自己好好想想!
突然,想起了某人說過的一句話,中國的愛心是向下傳遞的。
此話,一點兒也不假。
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們是父母的孩子,想的都是我們自己。有了孩子成為別人父母的時候,想的就是自己孩子的事情了,買這個買那個,生怕孩子少點兒什么,不如人家。操心孩子的吃、喝、玩、樂……。
有時候,聽同事、同學拉呱,大多數都是在討論自己的孩子甚或他爸她媽,唯獨不會討論自己的老爸老媽。
不是這樣嗎?你仔細聽聽,你,你的周圍的人不都是在這樣聊天嘛!
討論孩子吃什么奶粉,用什么尿不濕,一晚上喂幾次奶,什么時候能吃輔食了,什么時候學會爬了,什么時候能站立起來了,什么時候該買什么樣的衣服和鞋子了,什么時候該換個小推車了,什么時候會牙牙學語了,什么時候能叫媽喊爸了……。什么時候孩子頭疼腦熱的感冒、發燒了,相互交流經驗了,孩子有什么好玩的事情逗大家樂呵了等等,滿口的都是孩子,沒錯,張口閉嘴的都是孩子。
有幾個是在討論父母的?如果好不容易有討論父母的,還是在探討結婚時父母給了多少嫁妝?!平日里父母是怎么照顧自己的!討論的是,父母給了(過)或正在給或將來會給自己什么!
有誰會討論,父母什么時候開始花眼了?什么時候開始駝背了?什么時候血壓開始高了?什么時候開始離不開藥物了?有誰會知道,父母喜歡的飯菜是什么?父母喜歡喝哪樣的茶?有誰會關注父母在深夜輾轉反復遲遲不能入睡的原因?……還有很多。
我們是否曾為父母買過單?是否曾為父母持續買過單?就像當年父母持續為我們買單一樣??
恐怕,很少很少,甚或沒有。
父母對孩子都是博愛的,心胸都是異常寬廣的;相對于父母,孩子們呢?基本上都是自私的,自我的,狹窄的。相對于回報,更多的是索取。
只有孩子長大了,當自己成為別人的父母后,或許會感受到當年父母的不易和心酸。
所以有句俗話說,寧愿為人子女,不愿為人父母。一語道出了父母的艱辛操勞啊。
馬上就要過年了,想著給自己的父母買件新衣服吧,不管衣服的孬好,有心總比沒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