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篇關于國學大家——錢鐘書先生的文字,文章中講述了老先生的一生。老先生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經歷過動蕩,也經歷過輝煌,但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先生最放不下的就是讀書。先生讀書很認真,很投入,一本書可能要讀幾遍,讀完之后做筆記的時間甚至要比讀書的時間還要長。這就是一種態度,一種國學大家的讀書態度。
先生離開我們已經將近20年了,先生離世的時候我們才剛剛懂事,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供選擇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讀書對于我們而言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備選。
上學之前沒有讀書的意識,認為孩童時代就應該玩耍,上學之后,被學校的要求所禁錮,讀的書多是和學習相關的,各種參考書,最多的課外讀物就是作文書,通過作文書了解外面的世界。學校老師也多會向我們介紹一些參考書,學習之外的書籍更是很少讓我們接觸,時不時的還會抽查一下,所以那個時候很少有機會可以看到課外讀物。
到了大學,我們有了自己的專業,自己的課程,學習更加自主,十年安排也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學校更是提供了學習的最佳場所——圖書館,但是卻很少有同學去圖書館。圖書館似乎不是讀書的地方,而是考試復習的場所。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去借幾本書,而且基本是和專業相關的,有的時候還是因為作業的要求,圖書館就這樣被我們嫌棄了四年。
到了現在,自主學習的時間更多,一周只有幾節課,但是我們需要利用課后的時間來讀書豐富自己的知識,以使自己能夠更好的理解老師講的內容。但是圖書館的資源有限,通常一本書我們需要等很久,到手了之后一般是三天熱血,越到后面越不能靜下心來。即使前面認真的看書也只是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很少認真思考,筆記記得更是不認真。然后再還書日期到了的時候迅速的看幾眼,表示自己把書看完了,最后的結果就是一一本書看完了,但是卻沒有實質性的收獲。還有的是直接把書放到期限,回來翻也不翻。
在電子書如此繁多的時代,很多人已經不能夠滿足于紙質書籍帶給自己的滿足,電子書的便利及豐富更是讓很多人選擇用手機或電腦來實現對書籍的渴望,就這樣人們越來越少的會去看紙質書籍,而是沉浸在電子書的世界里,筆記就更不用說了。微信讀書的出臺,更是方便了大家對書籍的渴望,大家可以在上面做筆記,分享自己的想法,更是做到足不出戶及讀書。
但是面對著這種現象,我們真的不應該感到擔憂嗎?電子書固然方便,但是卻不能代替紙質書籍的地位。我們讀一本書不應該是因為便利而讀,應該是因為書籍本身而去喜歡。但是現在很多人似乎只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讀了多少書,而不是基于內容的讀書,這樣的態度本身就不可取,由這種態度帶來的做法更是不值得提倡。
無論科技多么發達,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初心,保持閱讀的習慣,但是讀書絕對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讓自己在書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在閱讀中接受心靈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