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段時間看《西南聯大行思錄》,時而心潮澎湃、時而熱淚盈眶。在那段幽暗的歲月里,以往我們關注的是政治、戰爭、生命…,有過不屈、有過憤怒、有過吶喊、有過悲嘆…,而當視角轉向當時的知識分子時,我發現了原來唯一忽略的東西——“生氣”,那是一種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不絕望的勃勃生氣,是對未來至死不渝的堅信,是對未知道路的滿懷希望。
文化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知乎上有個問題是“如何反駁‘現實點,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有個高贊回答是“你是怎樣,你的世界就是怎樣?!?/p>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答?如果讓我找兩個詞來形容我所看到的人,我覺得這倆個詞是“抱怨”和“焦慮”。所有的事情都能抱怨一下,甚至吐槽成為文化形式的一部分,譬如一些脫口秀的噱頭包袱、《吐槽大會》這些節目等等。如果說這些還帶著一些對社會的思考的話,那么很不幸,他們思考的東西要么沒有得到回應,要么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所以才引出來另一個詞“焦慮”。似乎這個時代的每個人都在焦慮著什么。單身的焦慮,結婚的也焦慮;有車子房子的焦慮,沒車子房子的也焦慮;有工作的焦慮,沒工作的更焦慮;沒病的為有病的焦慮,有病的還為沒病的發愁…做一個搞文化的,我經常在問,“我們到底怎么了?”
對未知的茫然與恐懼,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象。回到前面知乎的那個問題,或者可以用更進一步的“你相信什么,就會看到什么”來作答。如果也用兩個詞來形容我們缺少的東西,那這兩個詞是“相信”與“希望”。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乃至后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對中國的戰爭、政治、文化、意識形態影響最深的無非兩所學府,一所是黃埔軍校,另一所就是西南聯大。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一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間,在西南聯大存續的短短8年時間里,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以及上百位人文大師。
這本書最大的益處,是引人思考,而這種思考放在當下也是適用的:比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專才還是通才?我們缺失的是風骨還是媚骨、是血性還是奴性?是信息還是信仰,是自由還是主義?
這種思考無關對錯,無關好壞,無關是非,僅是思考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所在。
我們終究會相信,那些在磕磕絆絆的生命中,顯得彌足珍貴又能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勇毅前行的東西:
風骨勝于媚骨,
血性勝于奴性,
信仰勝于信息,
拼搏勝于拼爹,
規則勝于潛規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end~
后記:1、《西南聯大行思錄》還是21年讀的,后來每每回想起來,依然有些零碎的畫面讓人震撼和感動。所以23年5月,應邀出席昆山高新區讀書節并做讀書分享時,我毫不猶豫的想分享這本書,受時長影響,文稿幾經刪減,只有上面的一半不到;另一半收錄于21年底企業的百期內刊紀念版的后記中,今集于一處,并盡量不做修改,以饕讀者~
2、曾云南一行,兩處地方行程未至,甚為遺憾,一處為西南聯大舊址,另一處為騰沖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有機會再去瞻仰。
3、讀書節分享后跟一位領導聊天,我感慨到“沒想到我這個沒上過大學的人有一天會為大學上臺發聲”,世事玄妙,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