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讀《西南聯大行思錄》,知道這本書是在白巖松的《白說》里,記得剛好在清華校慶100周年電影《無問西東》里也有看到西南聯大的一段劇情,所以就買了這本書,但是買回來后隨意的翻了一下就放起來了,直到最近把讀書提上日程才重新翻出來慢慢讀起來。
這本書是張曼菱十余年尋訪海峽兩岸西南聯大老校友,接觸、交談的記錄和整理。這本書以一個個小章節進行人物回憶、紀實描述,展現了當時聯大師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表達了西南聯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以及作者對當下文化教育建設的思考和憂慮。
目前我只看到三分之一,在“南遷”中當年的南開校長張伯苓面對南開被轟炸后的“對于此次南開物質上所遭受之損失,絕不掛懷。更當本創校一貫精神,而重為南開樹立一新生命。”表達了中華民族絕處逢生的自信。最后張校長的兒子參加空軍,與日軍作戰,血染長空殉國。江澤涵,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從國外趕回家園,理應守候在家人身邊的時候,他卻和聞一多一起放下家人,奔赴長沙臨時大學,他們都把國家和學校放在第一位。在抗戰爆發之際,時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鄧以蟄先生在送別兒子鄧稼先時囑咐:“兒啊,你要學科學,科學對國家有用。”他希望兒子的所學能夠對危難中的祖國有用。
在“山城”中,學生們住茅草屋,拿盆接雨水,下雨天在鐵皮頂的教室中“停課賞雨”,去茶館學習,深夜辯論“量子力學”……各種困難,都打敗不了學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因為信念,因為信仰,他們相信中國有未來,他們也用實際行動創造著中國的未來……
其實也不知道說些什么,就覺得自己好像不止是在讀著這本書,而是跟著書本走進了那個時代,看著當時滿目瘡痍的國家,跟著他們南遷,跟著他們學習,感受著他們的信念與信仰。
最后,讀書日就訂兩個小小的目標吧,一是在今年把以前買的沒有看的書都看完;二是看完書以后都寫一下讀后感,寫得好不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先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