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這一次遠游,就能忘記你秀美的雙眸,就能剪斷,絲絲縷縷的情愫,和秋風也吹不落的憂愁;
誰曾想,到頭來,山河依舊,愛也依舊,你的身影,剛在身后,又到前頭。
——汪國真《剪不斷的情愫》
逛街時,同伴問道,你最近一次拍寫真是什么時候?
緊蹙眉頭,眨巴著眼睛,努力思考狀,我有拍過寫真么?
同伴詫異,在人的關鍵階段,譬如青春時期,不是應該留下點什么嗎?
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覺得,我的青春還沒有開始。
同伴意外震驚,不等我說完,稱贊道:你這回答真牛!
我鎮定自若地說,別急,我還沒說完,我的青春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這一段真實的對話,如果只看前半句感覺好狂妄,但是加上后半句,就又可以是個悲傷的故事了。
悲傷的故事之所以悲傷,在于我們不能時刻按照自己的計劃去編排生活,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和對不確定性的憂慮,這些也全都體現在我們對年齡數字增長的不安上。
在醫院,我的視線,落在了令同伴大吃一驚的,取藥單據年齡欄上的“28”這個數字上。
她說醫院是不是弄錯了,我是89年的,本該是27歲,怎么寫成了28歲呀。
我瞟了一眼出生年月,對她說醫院系統四舍五入啦,你是89年1月,現在是16年11月,真實年齡是27歲10個月,它總不能寫成27.8吧。
被我這么一解釋,她也笑了,是呵,為了這兩個月的差距,何以這么較真呢?
但女人的年齡就是個比宗教和政治都要敏感的話題,只能四舍,不能五入,醫院系統得改。
坐在同伴的電驢上,風馳電掣般,在人群車輛中穿梭,像飛翔中的少年。
她經常和我分享一些招聘心得,為此也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婚姻觀、事業觀。
尤其是那些三十歲出頭的女人的命運,更是給我們這些將要奔三的人敲響了警鐘。
她說,三十來歲的女人分這么幾種:1、沒結婚的;2、結了婚沒要孩子的;3、結了婚孩子剛出生的;4、結了婚孩子長大了的。在她看來,前三種女人基本上用人單位都會猶豫的,擔心剛招過去沒多久就要休婚假產假的,要么是孩子需要日常照顧不能全力拼事業的。所以,她的結論是結婚要趁早,哪怕不合適再離呢。
我就反駁了,那要是人家就沒打算結婚呢,還嫌棄大齡剩女不成。
在適婚年齡不結婚,人家會覺得你這個人有問題吧。同伴說。而且結了婚也算是給父母一個交代。
聽她這么說,寶寶心里好苦。
一直以來,結婚都應該是以愛情為前提,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從來都不該是因為世俗和傳統的壓力,為了給誰一個交代,而去完成一件好像必須完成的事情,哪怕是以個人的幸福為代價。即便可以結了婚再離,但給彼此帶來的傷害也都是不可逆轉的啊。為什么不在選擇的時候更謹慎一點呢。
而且作為父母,他們只是希望子女幸福,但幸福的衡量尺度又不是只有婚姻的單一維度,就像成功也不見得只有金錢的單一維度一樣。即便他們不明白,我們是要明白的呀,物質上的極大豐富,精神上的極大貧乏,總會導致天平失衡,生活失重。所以,物質和精神都能得到極大滿足,才算不錯的生活質量,才會有幸福的感覺;如果精神層面得不到滿足,那么錢、房、車、人又有什么用呢?寧做叢林中歌唱的百靈鳥,不做籠子里哀怨的金絲雀。
再說,我們作為女人,不能因為新聞里出軌男人太多,就覺得沒什么好男人了,于是草率地組建婚姻,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應該這么想,能出軌的男人,雖然不是什么好男人,但至少說明還有點能力,不管是撩妹技能,還是經濟實力。而我們需要的是那些個,除了這些能力之外,還能夠保有一顆對婚姻的精神認同和道德約束的赤子之心。
當代社會對離異的包容度遠遠大于單身的,以至于不再時興從一而終這樣的道德標準,雖然這個標準的始作俑者,是為了約束女性,而不是約束男性的。但是我始終認為,不管男方女方:認不準,不將就;認準了,不離不棄;對于婚姻的可持續發展才是卓有成效的。
? 婚姻不是戀愛的終點,而是真實生活的開端;所有的詩意只有經得起瑣碎生活的敲打,才能鑄成地久天長般的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