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很多喜歡旅行的人。
一個之前采訪過的名主持人,每次不小心翻到她的朋友圈,不是在日本就是在巴厘島,穿著ALEXANDER MCQUEEN或者Angelababy同款,走到哪里都是秀場。
美照,比基尼,高端酒店永遠是標配,偶爾也會看到她分享度假中有趣的人和事。有時候會很羨慕她,這不就應該是度假該有的樣子嗎?曬太陽,吃大餐,拍美照,足矣。
也有一些人,喜歡到西藏、新疆這樣條件艱苦的地方去,徒步,追求信仰,把自己當成陳坤,動不動就來一場行走的力量。
一趟旅行完全把自己當成苦行憎一般,吃簡餐,住青旅,睡火車。想起十一的時候,好友分享他的一個朋友在尼泊爾,在高山上搭著帳篷,手機沒有信號,坐車只能在大巴的車頂,他說他很享受。
而一直奉行靠窮游走世界的我,也是這樣。希望可以花很少的錢,走很多地方,看過的風景,走過的路,是你不走到那個地方永遠不會有的感受。
不久前,一位智者告訴我,不要窮游,要做有質(zhì)量的旅行。其實我一直不懂什么叫做有質(zhì)量的旅行,甚至對于那些到了國外什么都不干,只在豪華酒店里游泳曬太陽的人嗤之以鼻。
直到前幾天聽了建筑師史倫的環(huán)球建筑旅行分享之后,我似乎懂了,為什么一定要做有質(zhì)量的旅行。
也讓我再次思考旅行的意義。
史論的環(huán)球旅行開始得非常有趣。一次偶然,他在展覽中看到了粟特人這個族群,當他得知“史”這個姓氏是由粟特人演變而來時,好奇心驅(qū)使他想去了解,自己與粟特人有沒有關系,經(jīng)過大量閱讀和資料參考之后,他跑到上海做了染色體測試,確定自己的祖先就是來自中東的粟特人,于是在工作遇到瓶頸期時,決定一路向西,開啟尋根之旅。
一路上,他數(shù)次邂逅志同道合之人,在土耳其入住著名的山洞酒店設計師開的酒店,在lp上看到有趣的酒店,比如老板是建筑師,就會慕名而去,當然也收獲了非常多的故事。
旅行不僅僅是讓地圖上的那個地點變成鮮活的記憶,更是完成自己的一份好奇心,在旅行的過程中,成就自己,成為更好更豐富的自己。
比如到了土耳其就一定要住進山洞酒店去體驗,一定要親身體驗乘坐熱氣球的感覺,到了東京一定要去感受澀谷的繁華,到了意大利,一定要走進圣彼得大教堂。
窮游沒有錯,但或許會錯過。
想起之前聽過的一個熱愛潛水并且將潛水做成事業(yè)的女孩的分享,初衷只是到馬來西亞曬太陽,然而幾天的大雨讓她不得不更改計劃,抱著玩玩的心態(tài)和閨蜜一起學習了潛水,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潛遍了帕勞、菲律賓、斐濟的最美海灘,自己也成為一名身材超棒,看起來非常健美的潛水教練,將愛好做成事業(yè),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海邊瑜伽、沖浪、潛水、曬太陽。
而這樣的體驗和人生意外的轉(zhuǎn)彎,可能是窮游沒辦法擁有的。
國慶節(jié)給自己安排了緊湊的8天蘇州南京之行,住在人來人往的青旅里,因為大家作息時間不同,導致每天疲憊地回去之后,仍然沒辦法好好休息,這是這次窮游我最大的感受,也徹底讓我明白,旅行的意義應該是人生中美好的部分,而不是因為旅行讓你睡不好,心情不好。
史倫的分享非常震撼,結束之后,忍不住寫下了一點感受,放在這里分享。
結束了史倫的分享之后,從靜安公園出來,望著燈火通明的靜安寺,此時已是晚上十點,仍然人頭攢動,不得不承認,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分享會,聽著這個只比我大一歲的年輕建筑師的環(huán)球旅行,跟隨他的鏡頭,走到中東,伊朗,土耳其,第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距離圣彼得大教堂,距離米開朗基羅,距離藝術和建筑那么近,看到每天在上海隨處可見的熟悉得不得了的古希臘三大柱式,看到黑海和地中海,那些在中學地理課本上和世界地圖上看到的每一個地點,每一片海域,都變成生動的畫面走到我眼前,那種感覺,讓人熱血澎湃。
一個居然因為一個姓氏的尋根之旅,一場麥哲倫般的環(huán)球旅行,歷時200多天,一路上,與來自日本和澳洲的旅客相遇又重逢,在陌生的城市聽風,看云,拍夕陽,畫建筑。
真的很想問,長久旅行,他如何抵擋寂寞和無助,如何應對疲憊和辛苦,在路上的日子會不會累,會不會迷茫,期待他把故事寫成書。
又想起小左說的話,我們之所以旅行,就是希望在老的時候,打開地圖,每一個地點都是鮮活的記憶。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執(zhí)著地熱愛生活,而在我看來,還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勇敢出發(fā),也不畏歸來,勇敢走出自己的路,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世界。
當你真正出發(fā),去旅行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瑣事,那些你所有的煩惱是如此地渺小和不值一提,旅行真的會讓人成長,史倫說,上海是打開他眼界的城市,而上海于我,也有同樣的意義,感恩上海。
一些關于旅行的碎碎念,與大家分享,愿每一個你都能擁有有質(zhì)量的旅行,有質(zhì)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