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慢慢地讀完了楊絳所著《我們仨》一書。這本書并不算厚,卻讓人可以掂出十足的分量,那是因為在作者簡潔平淡的敘述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家。
什么是家?簡單地說,一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就是家。家應該有內外之分:所謂“內”,即家人;所謂“外”,即住所。住所只是一個家的物質外殼,而家人才是一個家的靈魂。
在現實中,人們常常看重住所,也就是所住房屋的檔次,看重室內裝修和家具配套的高大上,卻往往忽略了家人的核心力量以及精神層次的提升。
讀著《我們仨》,可以時時刻刻感受到“家”對于楊絳來說,就是相親相愛的家人,失去家人的相伴之后,“家”就不再是“家”,所以她才說:“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
于是,楊絳的老年生活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度過。這不由讓人感到好奇,“我們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狀態呢?
一九三五年七月,新婚的楊絳隨夫君錢鍾書到英國牛津求學,在夫妻相伴讀書期間,生下了他們唯一的女兒錢瑗。之前錢鍾書就希望生個像楊絳的女兒,楊絳卻希望孩子像錢鐘書,結果是生了個像錢鍾書的女兒,這個女兒長大后自稱和爸爸最“哥們”。
錢瑗出生后,錢鍾書“仔仔細細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當楊絳把錢鍾書的“歡迎辭”告訴長大的女兒時,錢瑗的反應是“很感激”。作為一個出生于封建社會書香門第的男人,錢鍾書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十分難得。這對“我們仨”的幸福與否至關重要。
錢瑗自小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和錢鍾書一樣喜歡“格物致知”,父女倆也能玩到一塊去,甚至會一起搞惡作劇。最好玩的是錢鍾書會和女兒一起叫著楊絳“娘”來互相告狀,等她收拾爛攤子,仿佛家里有兩個長不大的孩子,由此襯托出楊絳在日常必然溫婉寬厚,散發著十足的母性光輝,父女倆才可以如此淘氣。
盡管如此,“我們仨”卻是互相依存的,每個人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小連鞋帶都不會系,在成年后會打翻墨水瓶、弄壞臺燈的錢鍾書雖然拙手笨腳,自在英國留學起,除了特殊情況之外,卻都在做早餐給楊絳吃;而女兒錢瑗,會照顧媽媽,直到臨終前還在惦記楊絳怎么吃飯的事情。
在“我們仨”的家中,三個人相輔相成,互相支撐,即使在艱難時期,也始終沒有磨損掉絲毫彼此間的真情,對于經歷過特殊政治時期的家庭來說,實在難能可貴,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從未間斷過工作,讀書、寫作一直沒被耽誤,令人欽佩。
美中不足的是錢瑗從小體弱,容易生病,楊絳就在家里自己教她,年級高了就讓她自學。后來錢瑗做了大學教授,錢鍾書評價她說“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和楊絳一樣佩服自己的女兒。父母能夠由衷佩服自己的女兒,尤其是像他們這樣聲望很高的父母,能夠表示佩服自己的孩子,尤為可貴。這也是家庭幸福的保障。有多少家庭,父母與孩子在互相不認可中較勁一生,拼成了兩敗俱傷!
名人也是凡人,也要食人間煙火。家庭最容易起戰火的地方往往來自于日常瑣事。在“我們仨”的家庭中,自然并非事事步調一致,卻為何沒有爭吵發生?
年輕時楊絳和錢鍾書有過吵架的時候。《我們仨》中提到,在出國的輪船上兩個人因為一個字的讀音產生爭執,楊絳卻覺得“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鍾書輸了,當然也不開心”,“我們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定規。我們講定,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但此后幾年來,我們并沒有各持異議。遇事兩人一商量,就決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們沒有爭吵的必要。”
夫妻倆堪稱智者,智者不會在家庭中因窩里斗而產生內耗,能夠堅持大道至簡。夫妻生活不是學術研究,何必非要整出一個權威人物來主政?現在有多少婚姻幸福被夫妻中某一方的獨斷專行或者雙方的爭權奪勢而打敗,假如夫妻能學習楊絳和錢鍾書伉儷的婚姻生活態度,何來那么多庸人自擾的煩惱斗爭?
既然有這樣的父母,就知道錢瑗也不會成為專橫的人,在家里,她只是會和爸爸一起淘氣玩罷了。父女倆不喜歡收拾東西,常常在楊絳出差時把家里弄得很亂,喜愛環境整潔的楊絳也不強求他們有所改正。就拿日常搭毛巾來說吧,父女倆都是隨手一搭完事,楊絳則喜歡毛巾的邊角對齊,見父女倆隨手亂搭,只是默默地去把毛巾重新整理一下。“我們仨”的求同存異在日常瑣事上充分得以體現。
“我們仨”的共同之處是好讀書和喜敬業。平時三口人在一起,各忙各的,互不干擾。雖然貌似各自忙碌,互不相關,但是人在一起,心靈相依。
“我們仨”組成了一個真正的家——家人之間互相關愛,互相扶持,彼此尊重,彼此成全,誰也不嫌棄誰,誰也不懷疑誰,誰也不壓制誰,誰也不阻礙誰。
家之所以是“家”,就是因為有家人的愛。只有了家人有愛,家才溫暖,才會產生無窮的力量,從而成為每個人的溫馨港灣和堅強后盾!這樣的家才是真正的家!
因此楊絳在所著《我們仨》一書中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這樣寫道: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
但是,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以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力的事。”
這些質樸而由衷的話語,深深觸動人心。這樣的家庭何其美好,何其溫馨!貌似簡單,卻需要彼此真心相待和彼此成全。
親情,本該是一種人生的動力源泉,本該是一種無條件的支持,一家人能夠同甘共苦,互相溫暖。
那些把親情演繹成宮斗劇的人,何其悲哀啊!
愿我們都有這樣的家——因為有了它,所以人生更加充實;因為有了它,所以心中更多力量!
寫于2018年10月16日下午,配圖拍自《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