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不得不佩服楊絳,無論多么才華橫溢,周身也不會憑空出現一層保護罩。苦難的生活曾將她一掌拍入地獄,她卻在心中為自己營造出一片天堂。
在楊絳的生命中,錢鍾書占據了重要的一筆。自從相識、相戀,楊絳的人生再沒有任何一刻與他無關。他們用幾十年的光陰演繹了一場曠世絕戀,情意深深,一生溫暖。
今天是楊絳先生逝世的兩周年,兩年前她離開了我們,但她卻留給我們一顆從未更改過的素心,和她以高齡所著的“我們仨”。百年光陰,不過彈指一揮間,卻足以讓一個人走完豐富多彩的一生。
讓我們跟隨著楊絳先生的步伐,一起探尋她創作《我們仨》時的故事......
自從錢瑗住院,家里就只剩下楊絳一人。如今錢瑗去世,楊絳又要獨自一人扛起全部的悲傷。因為錢鍾書也是一位病人,楊絳沒有辦法在深愛的女兒的父親面前,如實說出錢瑗的死訊。于是,她只能用自己蹩腳的謊言,一次又一次換來錢鍾書心中的安慰。
每次去看錢鍾書,楊絳都要在心中編好一些話,假裝是錢瑗講給爸爸聽的,然而父女連心,錢鍾書似乎隱約感覺到了不對,閉上眼睛,不肯聽楊絳的“謊言”。楊絳只好更加用心地編織出更加逼真的“謊言”,哪怕錢鍾書只能相信一分,心里對女兒也就放心一分。
到了錢瑗去世的第四個月,楊絳決定不再隱瞞,趁著錢鍾書身體好一些,慢慢告訴他實情。她不敢一下子說出真實情況,只能先說“圓圓現在沒病了”。錢鍾書似乎已經聽懂了背后的含義,可是還是不愿接受現實。
當楊絳終于說出錢瑗已經去世的消息時,錢鍾書馬上開始發燒,不過,卻也心安了下來,不用再為錢瑗的病情胡亂猜測。
沒有人可以阻止時間的流逝,也沒有人可以阻止生命離去的腳步。楊絳原本有八個兄弟姐妹,他們卻在短短幾年之間相繼離世,只剩下了她和最小的弟弟保俶。
楊絳知道,她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照顧生病的錢鍾書。楊絳身邊相繼離開的,不僅有她的姐妹和女兒,還有曾經一起奮斗過,相互欣賞的戰友和朋友。
夏衍曾經和錢鍾書一同住院,錢鍾書是最聽話的病人,夏衍則是最不聽話的病人。這位“最不聽話的病人”,卻是這個世界上最欣賞楊絳的人之一。
他們之間并沒有太多來往,可是每次夏衍在介紹楊絳時,都不會冠上“錢鍾書的夫人”這樣的頭銜,而是將她當成一名獨立的作家,凸顯出楊絳的才華和重要性。
文字是楊絳心中僅存的一絲安慰,也是戰勝內心痛苦的最佳方式。在任何時期,她幾乎都沒有停止過文學創作,無論是在錢鍾書病中,還是在錢瑗去世之后,楊絳都將心中的點滴情感化作細膩的文字,讓讀者跟隨著她的經歷和內心而動容。
錢瑗生病之前,楊絳在整理錢鍾書的手稿時,無意中發現了1938年在巴黎時,錢鍾書和陳石遺談詩的記錄,紙張已經在歲月的侵蝕下破碎,楊絳不忍心錢鍾書的思想被埋沒,決定將這些手稿重新整理出來。
錢瑗也成了媽媽的幫手,楊絳整理,錢瑗裝訂,錢鍾書題字,這是一家三口的最后一次合作。可無論手稿怎樣修復,都不能永久地保存,楊絳決定將它出版,不求引起轟動,只求將錢鍾書的心血保存下來。
楊絳準備用盡自己的最后一絲精力,為錢鍾書默默打點著一切。錢鍾書已經不能再動筆了,楊絳就以妻子的身份替他在書中作序。沒有任何人能像楊絳一樣走進錢鍾書的內心,她在序中寫的每一個字,都是錢鍾書想要說的話。
楊絳曾說:“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后’,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無論楊絳多么不希望錢鍾書離開這個世界,最后的一刻依然無法避免地到來。從得知錢瑗去世之后,錢鍾書的狀況就一直不好。以前還可以和楊絳說話,到后來就只能用眼神來交流。
楊絳幾乎每時每刻都陪在錢鍾書身邊,卻偏偏錯過了兩人之間的最后一面。1998年12月19日凌晨,楊絳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接到醫院的通知:錢鍾書不好了。
等楊絳匆忙趕到,錢鍾書已經閉上了眼睛。一只眼睛沒有閉嚴,楊絳輕輕用手掌幫他把眼睛合上。楊絳聽說,人在離世時,聽覺是最后喪失的,于是附在他耳邊,輕聲說:“你放心,有我吶!”她知道錢鍾書一定能聽到自己的話,在路上走得安心。
錢鍾書生前曾經叮囑楊絳,他死后不留骨灰,不設靈堂,不開追悼會,楊絳把錢鍾書的遺愿如實反映給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并一再堅持,如果領導不同意,她會不厭其煩地反復請求,直到領導同意為止。
她知道自己必須堅強,這是對錢鍾書最大的安慰。為了避免錢鍾書離世的消息驚動媒體和讀者,楊絳必須讓自己處理每一件事情的速度更加快一些。
她將自己親手編織的毛衣毛褲穿在了錢鍾書的身上,又在外面套上了一條錢瑗親手做的褲子,上身為他穿了一件中山裝。楊絳將錢鍾書的遺體一直送到了火化爐前,凝視著攜手走過了一生的愛人,目光中凝著濃得化不開的愛和傷感,久久不愿離去。
所有人都為兩個人維系了一生的真情所感動,遵從錢鍾書的遺愿,楊絳并沒有領回他的骨灰,而是埋在了北京郊外。
至此,楊絳的任務依然沒有完成,錢鍾書留下的許多手稿還需要她親自整理,沒有人比她更清楚這些手稿誕生的過程。
海內外各大媒體、團體,仰慕錢鍾書的個人,聽說錢鍾書去世的消息,紛紛寫來慰問信函,打來慰問電話,國外各大媒體也紛紛發表了吊唁錢鍾書的文章,就像法國《解放報》刊出的標題那樣:“錢鍾書:一個時代的結束”。
清華大學的學生們聽說錢鍾書去世,自發地疊起了紙鶴,一串串白色的紙鶴掛在了清華校園主干道兩旁的樹上,這是學生們對這位尊敬的師長獨特的悼念方式。
錢鍾書離去,楊絳徹底變成了在這個世界上孤零零的一個人。從此以后,“家”再也不代表溫馨與快樂,似乎只能稱為一個“戰場”。而楊絳就是留下來負責打掃戰場的人。
先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似乎是更加幸福的。全部的悲傷都留給了留下來的那個人,在無邊的歲月里,帶著痛生活。
眼淚不是表達懷念的最好方式,楊絳用一貫的冷靜和理性,選擇用文字來表達對丈夫和女兒的紀念。《我們仨》是楊絳在錢瑗和錢鍾書先后離世之后寫下的回憶錄,用平實的語言記錄下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幸福點滴,無須刻意煽情,就已經足夠讓讀者感動。
在《我們仨》中,一家三口既是親人,又是朋友,可以相互關心,還可以相互探討學問。楊絳筆下的錢鍾書,是個“拙手笨腳”而又搗蛋調皮的“孩子”,幾乎每天都要干一件“壞事”,卻把為楊絳做早餐這件事堅持了一生。
他們都是擅長在日常的瑣事中收集快樂的人,將平淡的生活過出豐富的味道。很少有一家人能像楊絳一家三口如此親密,也許正是因為楊絳和錢鍾書淡然的處事風格,才培養出像錢瑗這樣一個智商和情商同樣高的女兒。
讀者在讀《我們仨》時,忍不住會隨著一家三口的日常趣事會心一笑。可是,笑得越開心,悲傷也就越沉重。如此親密的三個人,終究還是在人間失散了,只剩下楊絳一個,獨自尋找家的方向,就像她說的那樣:“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當斯人已去,楊絳成為獨自留下來“打掃戰場”的人,在家的“驛站”中,她默默用文字記錄下一家人經歷的風雨。一百多年的人生,足以稱之為漫長。
在楊絳漫長的人生中,每一天都充滿了愛和感動,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想要更深入品讀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那就來看看下面這本《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 : 楊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