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第二天的共讀當中,老師講到主動閱讀時,提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共讀之后,每個人做的筆記都差不多,甚至存在抄別人,重復別人的東西,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呢?
只是作為復制品,限于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當中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老師的解答是:
閱讀時,為了提升理解力,要帶有主動性。
1,對象感:對象是什么?
2,目的感:時刻認知對象和自己的關系。帶什么目的,有否跟這件事進行關聯?
其中的關鍵:有沒有將自己跟對方產生關聯?
背后的原理:人在學習東西的時候,必須跟自己的認知產生關聯,才有價值。
尤其是啟發,打開感受。
步驟1:通過【比方說】,帶來啟發感。
步驟2:將啟發感轉化成認知,跟生活有什么關系?
老師的話,給大家當頭一棒,讓我們醍醐灌頂感覺,讓我聯想起拆書幫的閱讀方法——RIA。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案例,來加深理解概念,最后提升為自己的認知,轉化為行動。
【比如說】在老師講檢視閱讀的方法,要通過三看來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我們閱讀。
講到這里,就讓我聯想到自己上個月出差在機場買了一本書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到時的我是憑著感覺買的。做出的決策完成是依賴系統一進行的。從自己的可得性的容易度進行決策,因為之前在很多地方聽過這本書。后來買回來,看了一下,就后悔了。慢慢的心靈雞湯,里面的邏輯也是狗屁不通,牽強附會,隨意拼湊。
如果在決定買不買之前,先通過【檢視閱讀】這樣科學的方法,估計就不會亂買了。
尤其是在判斷這本書對我有價值嘛?有的話,在哪里?列出一二三。按照老師的決策依據:
1,認知深度加深。
2,在能力圈中。
3,復利效應。
4,邊際成本遞減。
5,正向黑天鵝高發。
經這么一篩選,估計這本書就入不了我的眼了。怪自己太憑感覺了。說到底是對自己的要求標準太低!
這也是我為什么要加入快思慢想共讀的原因:
1、認識我們的心智是怎么做判斷和選擇的。決策的依據來源于哪里?
2,如何進行理性決策。
所以,今天共讀內容,對我最大的收獲是在做判斷時,多問自己為什么,避開系統一的陷阱。
比如說在挑選書的時候,問自己四個方面的問題:
1,這本書講什么?是什么類型?
2,這本書整體結構是什么?用什么邏輯構建起來?
3,書的觀點說得對還是不對?對在哪?錯在哪?(邏輯是否完整,資料是否詳實,信息是否真實。)
4,這本書跟我有什么關系?
是否可以升維遷移,降維打擊。
是否可以結構化,模型化,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