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今天共讀活動的內容分兩部分,主動閱讀和檢視閱讀。
一 主動閱讀
1、對象感?
用信息金字塔模型
怎么讀書,讀到的標準,要套用黃金思維圈
這本書講了什么,作者究竟講的什么邏輯,是否是通用的,對方在想什么,表達什么。
2、目的感
帶著目的去閱讀,有沒有把自己和作者相關聯,人在學習任何東西時,必須和認知產生并聯,這才是有價值的,比如說把感受打開,提升到認知里,用歸納法。
3、啟發感?
把書中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認知,思考與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聯系。
主動閱讀的方法:
1.這本書講的是什么?
目的明確,手段可以多樣化,比如去豆瓣查看、聽別人講解等。
2.這本書是怎么構成的?要獲得書的整體結構是什么,用什么邏輯構建的。思考結構問題、遞進問題、并列問題。千萬不能一個字不落的看,總是認為時間不夠,應先建立整體結構,來自認知緊張的耐受性。可以找張白紙寫下整體結構,可以使用留白工具(打問號)。
3.作者講的正確與否?
對,對在哪?不對,不對在哪?是信息不夠豐富,邏輯性不一致等等。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
4.書的內容與你的關系是什么?
要與自己的認知產生關聯,先升維再降維,需要持續做。
二 檢視閱讀? ? 檢視閱讀五步法
1.看包裝? (1分鐘)
書名(包括主標題和副標題,可以了解書的主題)、建議上架類、
作者(如果需要可以豆瓣作者,方便了解作者,越有名的作者,越會詳細介紹)。
書封、策劃機構、出版社、版次和印數(經典書籍版次和印數都很多,如《如何閱讀一本書》)。
2.看整體(5分鐘)
看目錄? 快速提煉結構,嘗試推導本書目標
看序言? 了解作者目的、目標、目標群
3.看細節(10分鐘)
看索引 ,找到關鍵字的高效方法,可以了解關鍵詞;看關鍵章節
4.下判斷(1分鐘)
這是什么邏輯?層級邏輯、層次邏輯;是否值得深入了解,使用什么技術了解
5.粗閱讀? 粗讀,感興趣的地方停下來看看(10分鐘)
張五常的粗讀法;保持一個較快的速率讀完;使用于各種類型的書
方法:隨手翻,翻三個五分鐘或五個三分鐘,只看這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留白打問號,延遲滿足的能力。
一看就懂就大量輸出,一看不懂就大量輸入。
速讀需要前幾年充分的積累。
讀書不要著急,有決策原則的問題,老師的決策首先不要做非理性原則,其次邊際成本遞減(不關注當下成本,成本在未來遞減,收益在未來遞增)。
老師這兩天提到不要快,要慢,還引用了一首小詩。我平時做事喜歡快,看書快看,每當拿到一本書時對新內容特別好奇,有很強的新鮮感,但真就是殺書頭,每次都是看完前半部分,不知后面講的啥。當與別人分享的時候,只能說出表面的東西,并沒有和我自己產生聯系,也從沒考慮過作者到底要表達什么,我之前看書只是獲得了一些資訊,根本不是知識啊,難怪遇到天花板,我還在用我上學時的存量,哪里有增量啊!那么怎么改變呢?首先想要有增量,每天安排時間看書,看書要主動閱讀,帶著目的去讀書,按照檢視閱讀五步法開始閱讀,去思考作者究竟講了什么,用的什么邏輯,最終作者想表達什么。他說的這些內容和我有什么關系呢。通過這樣的方式,我看到的內容才能轉化成知識,才能提升理解力。才會有增量。這個過程需要實踐,不斷練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