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年伊始,一個消息就已經刷遍了所有人的屏幕,這就是一則疑似中國聯通停發年終獎的通知,該通知稱:;中國聯通將會取消2016年年終獎,并且12月只發放正常的掛鉤清算工資,待一季度整體效益情況再決定是否補發。不少社交媒體也進一步曝出,聯通今年不存在所謂的年終獎,而是績效獎金減少或被取消,原因是全年效益低,沒有完成既定任務。而這個問題在1月5日似乎又出現了峰回路轉,中國聯通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存在外界所說的情況,中國聯通從未發過這樣的通知。各省分公司都有著自己的考核制度,這是正常的管理體系。
?
其實,無論聯通的年終獎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情況,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聯通在電信運營商中的弱勢地位似乎已經被明確了,根據中國聯通的去年三季報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聯通的凈利潤4.89億元,同比下跌接近八成,此外聯通的4G用戶雖然較去年年底增加了4475萬,但截至11月9903.3萬戶的數據與中國移動4.81億和中國電信的1.07億相比實在是差距過大,這直接導致了2016年聯通的移動服務收入只同比增長了0.1%。
作為一個曾經為聯通工作過的聯通外圍人員,筆者看到這些報道更大的感覺是痛心疾首,覺得還是用一篇文章來拿總結一下,聯通的問題所在和電信運營商的大問題。
一、聯通這些年來打的爛牌
中國聯通是一家1994年就已經成立的電信運營企業,面對著當時中國安電話要批條子,找關系,走后門,即使交了幾千元的電話申請費還要等半年的現狀,國務院于1994年批準成立了中國聯合通訊有限公司。可以說,聯通的成立就是為了打破壟斷而存在的,而這些大背景可能要牽涉很多的問題,筆者不想在這里著墨過多,筆者就從幾件大事來論述聯通到底是如何把一手好牌給打爛的。
一是令人神傷的CDMA。9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逐漸有兩大通信運營標準進入中國,一個是歐洲所使用的GSM標準,一個是北美所使用的CDMA標準,其實在很多通信專業人士看來,CDMA無論是通訊質量還是保密性的角度都比GSM更為優秀,但是CDMA相對而言并不成熟。本來希望等著CDMA成熟之后再使用的中國聯通,因為面對著中國移動的競爭,選擇了雙手戰略,一方面和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交流建設GSM,另一方面開始采用133長城網的CDMA技術。當時的聯通管理者們認為,將CDMA作為聯通的中高端產品,再利用比移動低10%的價格優勢來主打中低端市場,自己就可以實現自身的發展。但是,聯通萬萬沒想到,GSM和CDMA都是燒錢的大窟窿,同時建設兩個網絡基本上從資金上來說根本難以做到。結果就是聯通費盡心機,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兩個網絡都沒能做好。
二是成也蕭何敗蕭何的WCDMA。如果說有什么項目真的很牛的話,那么聯通WCDMA真是一個讓人羨慕的項目,在3G時代剛剛到來的時候,中國移動拿到的是TDS-CDMA這樣的半成品,中國電信拿到的不過是CDMA2000這樣的殘次品,而中國聯通拿到的卻是WCDMA這樣的超級產品。曾經一度蘋果手機都只支持中國聯通的WCDMA網絡,移動用戶使用蘋果手機只能用2G網絡。在這樣幾乎壓倒性的優勢下,聯通更是下定決心主打3G網絡,不惜用高負債的形式不惜一切代價推動3G網絡建設,但是覆蓋問題依然讓聯通頭疼,很多地方沒有信號似乎已經成為了硬傷。但是,WCDMA也成為聯通相比之下較為成功的產品,以至于在4G推出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聯通都不愿意去放棄自己的3G網絡。
三是等不來的4G。正如我們前文說的,聯通的3G網絡可謂是作為成熟的3G,其無論是網絡質量還是網速都遠超同時代的移動和電信,因此2014年當聯通與移動、電信同時拿到TD-LTE網絡牌照的時候,聯通還在天真的認為,其HSPA+的3G網絡并不差于移動TD-LTE的4G網絡,并且希望能夠得到比TD更好的LTE-FDD牌照。所以當移動已經開始全面布局4G,2014年一年的4G基站建設已經達到70萬座的時候,聯通才開始試點建設4G,基站的建設速度比電信還差。然而,市場并不再等待聯通,最終聯通就落到了前文所說的慘狀,從原先雖然落后于移動,還是遠超電信的用戶數,變成了最終墊底的結果。至于年終獎能不能發的起,全是后話了。
二、從聯通反擊看到的電信企業變革開始
當然,聯通并不是一點機會沒有,去年下半年以來,聯通開始借助自己的網速優勢,瘋狂的開始了流量的布局,根據中國寬帶發展聯盟的《中國寬帶速率狀況報告》顯示,從不同運營商的移動網絡網速來看,3G網絡、4G網絡中的下載速度聯通均得分最高,分別達到了4.98Mbps和13.76Mbps。
因此,聯通開始了一場大的聯合戰略布局,先是和滴滴打車合作推出了聯通滴滴王卡主打個性化司機服務,再和騰訊合作推出了騰訊大王卡,緊接著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了螞蟻寶卡,這些產品都有著極大的優勢,極多的流量以及極低的月租或者通訊費。1月14日聯通再次推出了199元的無限流量卡,雖然和香港的同類產品還有著不小的差距,甚至有人說,聯通的產品依然存在心機婊,比如說當天流量超過2GB或者全月流量超過40GB可能存在降速的問題等等,但是卻是國內電信運營商的第一個實現自我革命的方式。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在說聯通的這個做法較好不叫座,但是卻無意中反映了國內電信企業的問題,這就是互聯網企業給電信企業帶來的真正革命。其實筆者一直認為,對于中國的電信企業而言,他們三者的任何一個競爭都不會讓消費者獲得收益,因為這三家企業的模式基本相近,其發展方式甚至人事任免方式都是類似的,這就導致了企業在產品上的趨同,這也是長期以來國內移動通訊價格的居高不下。
而真正的轉機則在于來自互聯網企業的跨界打擊,當微信等OTT產品出現的時候,真正動搖電信運營商基礎的東西就此產生了,微信、QQ等其他社交產品不僅替代了電信運營商賴以為生的短信、語音,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用wifi替代流量的趨勢也日漸明顯。根據最新發布的《2016微信數據報告》,微信用戶日均發出微信消息74次,日均音頻成功通話總次數達到了1億次,較去年增長了180%,月均通話時長65分鐘。這些數據遠超了大部分運營商的通訊數據,可以說微信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取代運營商的職能,運營商無可避免的開始淪為了管道商。
而從現在的市場發展狀況來看,可能聯通是三大運營商里面第一個認識到運營商已經成為管道商現狀的企業,并且努力的做好管道流量的發展方式,這些轉變標志著電信運營商變革的開始,其實前面說的問題并不可怕,正所謂知恥而后勇,正是因為不景氣,反而讓企業看清了未來的趨勢,這不得不說是件好事吧,希望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們可以真正的把價格降下去,把服務提上來,給予消費者真正的優質服務。
(本文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和本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