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論語·八佾》
作者:寬心貝勒
繪事后于素,那么禮后于什么呢?質也。若是一個女子有倩盼之美質而后再加以繪事,則可成就一絢麗多姿的美女;若一個人有仁義忠信之美質,再學禮行禮,則可成就一個真正的君子。成就一個美女,倩盼之質與繪事二者缺一不可;同樣,成就一個君子,則仁義忠信之美質與禮二者也是缺一不可,而且,仁義忠信是前提,禮后二字也解釋了孔子為什么如此提倡仁。
作者:趙大山
孟子堅持原則,并不在乎個人的榮華富貴。所以他說,“君子有終生之憂,而無一朝之患。”(《孟子·盡心篇》)君子有一生的憂愁,卻無一時的擔心。一生所憂的是長遠的目標能否實現,而并無一時利害得失的算計。但考慮的是長遠的目標,反而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君主面前得不到任用的機會。
孟子有其無奈,寧可無奈,商鞅本可全身,卻自造悲劇。樹立怎樣的價值觀,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作者:何良hlrdyl
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凡坦蕩正直、鐵骨錚錚、光風霽月的知識分子,其大多都仕途坎坷、屢遭誣陷甚至舉家蒙難,基本上沒有什么好下場。盡管如此,在中國不論哪個朝代,也不論是國家時運強盛抑或衰落,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意識和社會良心都一直強烈不衰,知識分子對國家興衰存亡的憂患,對勞苦大眾生存疾苦的關懷和對社會發展前途的關心,以及對國家“美政理想”的追求等,不但蔚然成風為人稱道,且薪火不斷世代相傳。不能不說,這是我中華文明得以千年延綿永不衰敗的一大重要因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值得弘揚的稀世精粹。所以魯迅在讀屈原的詩歌時贊美道:“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作者:一道
人性之劣,不患寡而患不均。什么都沒有的時候,可以同舟共濟,但一旦出現了分配的問題,人心的陰暗和復雜,就想森林里的毒蘑菇一樣,一茬又一茬。這不是好與壞,這是基因的思維。畢竟能活著,沒有誰愿意去死;能享受,也沒有誰愿意吃苦。
推薦閱讀:大同和小康背后的玄幻故事(下)
作者:心智玩家的簡書
“中庸不可能也”與前面三句話的關系,是很密切的。通過這句話,孔子幾乎已經道出了學習中庸之道的本質。但是,如果不能認識這個“能”字。孔子說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就被隱沒掉了。甲骨文的“能”字,是“熊”字的本字,是一只張開大嘴與伸出利爪的「熊的象形」,表示猛獸的兇猛,引申的含義表示人類的勇猛、威猛。
《簡書哲思周刊》(學達性天)17/06/29第016期
歡迎訂閱《哲思專題刊物》(可直接點擊訂閱),以便及時閱讀哲思專題的最新刊物。
《簡書哲思周刊》將在每周四更新,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