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看到何捷老師的“”分享”,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馬不停蹄閱讀了文中所提到的《好作文,不是簡單夸出來的》,看到何老師所提供的諸多評價策略,竟然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李少平老師所言的困惑——
“可現實是批評不行,鼓勵也不起作用,何為恰到好處?”
我在想,“批評”和“鼓勵”都是終結性評價,為什么不化為“形成性評價”或“診斷性評價”,甚至不做任何評價,只做為,或師生或父子或母子溝通的橋梁。在我看來,虎爸虎媽,溫情雞湯,都是媒體宣傳手段,吸人眼球,追求點擊率,獲取物質利益。但,它的危害是巨大的,尤其是對那些一知半解且渴望學習的家長來說。
記得盧梭在《愛彌兒》第一卷中說,
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命運啊,我對你早有防備,我已經把你俘虜,并且把所有一切你能夠來到我身邊的道路通通堵塞。"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批評也好,鼓勵也罷,僅僅是教養的形式,關鍵看我們的作為,能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能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緊急關頭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批評能行,就使批評;鼓勵能行,就用鼓勵。當然,它一定不會像“打針吃藥能治病”一樣立竿見影,成長是慢的,教育自然就是慢的。就教育而言,“速效”往往“無效”!
話題再拉回到“好作文或好文字是怎么來的”這一問題上。
對了,2012年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隨筆,文中也表述了“好文字或好作文是怎么來的”這一內容,所選案例也是自己教初中孩子的時候的一些“探索”,如果能稱得上探索的話。
現在貼出來,分享。鑒于自己水平實在有限,還請各位讀者海涵。
由妻子的QQ日志所想到的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三口參加了內蒙草原沙漠游。
這次內蒙草原沙漠游歷時五天,美麗的草原、浩瀚的沙漠,一一裝進了我們的相機中,成為一種極其特殊的難忘的人生際遇。
我的妻子也情緒高漲,每天在自己的QQ空間里寫一篇游記,記敘每一天所發生的精彩的故事,抒發自己的情感。每當夜深人靜時,妻子拿出手機,便“鄭重其事”地開始了這一天的寫作。我在旁邊,觀察著聚精會神的妻子,突然發現,妻子每次在開始新的寫作之前,總是看看前一篇的游記,有多少人訪問,誰誰評論了,誰誰轉發了,有時看著看著還笑出聲來,有時又回復兩句,有時若有沉思,等等。確定沒什么問題了,又開始了新一篇游記的寫作。
其實,妻子并不擅長寫作,也很少正兒八經的寫作。因為職業的關系,沒什么像樣的文章,更別提見諸于報紙或雜志的“豆腐塊”文字。妻子每寫完一篇,我都“悄悄”地看看,瞧瞧。若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看,很難說多好,比較一般;內容上也僅僅是對我們所看所做所想的一種真實記錄,語言技巧上較為缺乏,平鋪直敘,缺少變化。一路看下來,文字好像“白開水”,就是這杯“白開水”,讀起來,感情卻無比真實,無比真摯。喜悅與驚嘆,是能夠在文字中切切實實體會到的。
仔細觀察妻子寫這組內蒙游記的前前后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思考一:為什么不喜歡寫作的妻子這次興致盎然地去寫?
我想,原因之一在于這次體驗活動對于妻子來說是前所未有,極其深刻的。在這次體驗活動中,妻子想說,也有話可說。在這里,表達瞬間成為了一種情感的需要,發自肺腑的,自然而言的。在這里,除了口頭語言,文字成為了“表達”的最佳方式。這次難得的際遇,激起了妻子的寫作欲望,想要把這樣一個極其珍貴的經歷留住,留住最好的方式便是文字。
推而廣之,我們的學生就是缺少一種體驗活動,沒有體驗,就沒有情感,沒有情感,就沒有寫作。上課、考試、考試、上課,循環反復,周而復始,學生在學校的體驗已經變得越來越常規,越來越“麻木”,沒有“激情”的生活,怎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呢?因此,為學生創設一個好的體驗活動平臺,是激發學生寫作熱情的重中之重。
思考二:為什么妻子可以堅持寫下去?
我剛才提到一個細節,就是妻子在寫一篇之前,總是要關注一下前一篇好友們評論的情況。評論多,轉載多,妻子眉飛色舞。是呀,一個在寫作中找到了成就感,找到了被人重視的感覺的人,怎能不迷上寫作呢?閱讀者的關注和評論度也是妻子能堅持寫完五篇的重要原因。這個時候,“日志”成為了妻子與好友交流的載體,不論內容還壞,只論交流中作者和讀者各自獲取了那份暢快。
我們再推而廣之,我們的學生作文上交之后,往往是一周之后學生才能看到老師的評語,看完之后,沒啥表情,便塞抽屜里面,為什么?評論內容不吸引人,評論時間過長,學生寫作的那股子勁早沒了。評論的及時性和合適性,決定著學生作文能否有更大的提高。
總而言之,以上兩個思考的角度告訴我們,我們的作文教學要特別注重兩個平臺的建設:作文情景平臺的建設,作文評改及時性與有效性平臺的建設。
好了,此文是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一些基于此的實踐。
在我看來,文字本質上是一種交流,一方面與內心的另一個自己交流,另一方面與外界萬物交流。它是確證自己的一種方式,僅僅是一種方式,而非唯一的方式。妻子的這段經歷,讓我知道,這是一個人人可以言說的時代,可能留不下一部”偉大”的作品,卻可能留下一個“偉大”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