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49子張第十九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甲午月戊寅日,五月廿一,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一,子夏教學以篤實為方法,所以教學生們先從下學處用功。
子游不知其意,譏諷說,道有本末小大,學道不能只專研細枝末節(jié)而忘其本??醋酉牡拈T人小子們,他們?yōu)?、應對、進退這些細事,威儀習熟,容節(jié)周詳,做得還是可以的。但這些都是小學之事,只是道的一節(jié)而已,如果論到根本之學,也就是《大學》所傳的誠意、正心之事,就沒有了,這怎么行呢?
子夏聽了,說,言游說我的學生們只是習熟下學而遺本,好像我故意不教之以本似的。言游錯了。
君子之道,哪些是道理淺顯的可以先傳給人?哪些是道理高深的,可以放在后面教的?乃至于可以卷起來不教了的?如何能站在教學者角度,規(guī)定出什么是先,什么是后,什么是淺,什么是深呢?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根據(jù)他的天資他的基礎因材施教,這就好像草木五谷一樣,同一塊菜地,數(shù)畝之內,分類雜植,區(qū)別灌溉種植,節(jié)氣時令到了,大小甘苦,莫不皆得其生。但是,請注意,草是草,木是木,五谷是五谷,瓜果是瓜果,就因為它們都是某個人家的,都在這數(shù)畝范圍之內,就應該一樣處理嗎?當然不能這么處理。同理,如果不量其造詣之深淺,工夫之生熟,一概用高遠的道理教他,行得通嗎?教出來的是他聽不懂的,引導他做的是他做不到的,行得通嗎?徒為誣之而已,也就是說,這等于是以欺妄對人,這不是君子之道,君子教人不是端出一盤菜,菜名:古今中外獨步天下一招制勝蓋世奇學:最高深的道理。那是唬人,掛羊頭賣狗肉。
好,君子怎么教人呢?
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之以近小,后教之以遠大,即所謂循循善誘?!洞髮W》上也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要說最終能由下學而上達,學成本末終始一以貫之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二,子夏的教學成就---事實勝于雄辯。
1,《史記》記載: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2,當時政壇大腕,名留青史的軍事家很多是子夏教出來的學生,如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吳起、禽滑釐。
三,學習目的,須清晰。
師父教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人格,獨立思考。學至大成,有條件則服務社會,沒機會則靜以修身。此為君子修養(yǎng)與胸懷。
學習的目的,可不是為了高深的道理!
想明白學習目的,就會根據(jù)自身情況規(guī)劃目標,比如說我自己,初級目標是克服自身諸多不足,保證自己不滑下去,不淪陷。
師父要我們立志高遠。每次定給我們的目標,總是很勉強地跟上,我只能保證不掉隊而已。但因為有學習目的托底,所以能收心,心不外馳,一節(jié)一節(jié)進,如此下來,收獲總是比預期的多得多。
所以,學習目的是第一位的,它是能夠保障終身學習,學以滋養(yǎng)生命的護欄,如果一味追求高深高大,恐怕早就迷于五里云霧而難比為繼了吧。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