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交流,90%都需要通過語言來發(fā)起,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因為一句話,可能讓你的心情一下子開心到起飛;也可能常常因為一句話讓對方的生氣,自己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到底是哪里說錯了話?因為自己不會表達,在工作上時常遭受不必要的挫折;因為自己沒有正確的表達出自己內在的需求,常常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互相猜忌的僵局;因為一句話,我們可能會不舒服好幾天,甚至是結下不解之緣。不管怎樣,我們的說話方式一定是有問題的。
這一切都源于語言的質量以及我們所聽到的語言質量,它真的能夠決定著我們生活品質的好壞。
當理智被情緒占領的時候,常常會用最難聽的話指責著對方,那個人可能是我們最親近的父母,我們的愛人,我們天天要面對的人。
而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能做的時常是用更加有力的反擊,或者是選擇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我就是選擇后者的那類型人,深知不會溝通所帶來的痛苦與煩惱,索性,一起與我來共讀《非暴力溝通》吧!
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粗暴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們在很多時候我們是處于一個無奈的狀態(tài)選擇了語言暴力。
當情緒來臨的時候,是不是偶爾也會說出一些難聽的話,而恰好聽到這句話的那個人就是至愛的人。爸爸媽媽,我們的丈夫,妻子,孩子,我們最信任的同事,最要好的朋友。
有時候會發(fā)現自己真的挺無奈的,為了解決我們看不慣的問題,只能通過一些暴力的語言來解決,強烈的批評,過分的職責等等。但是事實是,并沒有因為我們的生氣發(fā)火而取得成效,對方并沒有改變,還是無動于衷,反而關系越來越糟。
書中有寫過這樣的一句話“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讓我們既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且傾聽他人?!?/p>
看到這句話時,我腦袋里那個“自我反省”的詞蹦了出來,通常我們只考慮了自己當下的自我條件反射,想要更有力的反擊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往往都適得其反。
第一節(jié)通過四個步驟教會我如何去更好的與人溝通,達到我們最終想要表達的目的,更好的與更多的人良好的溝通。
1.留意發(fā)生的事情
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清楚的去表達觀察到的結果,而不去主觀評判別人。所謂的評判,就是沒有事實作為依據,比如說某人有強迫癥,這類的都屬于主觀的評判,而非事實。
2.接著表達感受
所觀察到的這些事情,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感受?他讓我們覺得害怕,讓我們覺得孤獨,讓我們覺得開心,讓我們覺得喜等等。
3.說出需要
凡事有溝通就是有需要。雙方為什么會吵架,為什么會有矛盾,其實本質上都是有需要,我們都需要改善雙方的生活,比如對方一個習慣,一個錯誤讓你受不了,我們要知道只有這個雙方的需求被滿足了,這個溝通危機才會被解除,兩個人才有可能回到正確的軌道,可是我們總是習慣隱藏我們真正的需要,然后無休止的職責對方。這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倆最常見這樣的場景。我們經常認為自己明明是為了對方好,為什么對方就不能理解呢?對方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意見呢?導致兩個人處于僵局。
4.說出請求
我們要明確的給出期待,告訴對方要用何種行動過來滿足我們。為什么會有沖突,我們都是希望對方改變,但是也很少有人能夠直接的說出這些內容。
通過以上四點,我們不難感受到,良好的溝通,將給我?guī)硪粋€非常好的體驗!
舉個例子一起來感受下運用這四點后不同的效果。
假設生活中,有一位丈夫,可能經常因為應酬,經常拖著一身疲憊和滿身酒氣的身體回到家,時常會受到妻子嚴厲的責罵,就知道這么晚回家,一天在外面鬼混,有本事你就不要回來呀!
這樣的例子,我相信在你的身邊也有過吧?好。了解的人可能會真的覺得,是因為應酬沒有辦法,但是妻子的話真的是想要他別回家嗎?她真的認為丈夫是在外面鬼混嗎?我想很多時候可能并不是。那我們接下來換一種表達方式試試。
親愛的,我發(fā)現你最近都回家特別的晚,還滿身的酒氣,回家倒頭就睡。你知道你在外邊的時候我有多擔心你嗎?其實我也是需要有安全感的,我擔心你的身體,我需要一個健康的你,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希望你能夠盡量的早點回家。
同樣的出發(fā)點,語言方式有所改變,所表達出來的完全不同。那我相信,作為每一個人,只要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每個人都能夠更容易被滿足。
在我們的生活中,對孩子的語言暴力更是不在少數,我曾經也是那個受害者,我也深深知道,母親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認知,去改變這樣的行為,但是不讓暴力語音傷害到身邊更多的人,是我應該要深知且不斷踐行的事情。
一起好好說話,讓良好語言表達助我們生活品質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