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閱讀原文】
所謂選擇性感知,就是指人們往往會更加留意那些自己需要或喜歡的信息,而忽視真實的信息——他們更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實客觀的世界。一個成熟的思考者不應該先入為主,受到任何成見或偏見的影響。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失明30年后突然恢復了視力,情形會怎樣?心理學家K. F.穆恩辛格(K. F. Muenzinger)給出的答案是:
我會感到所有東西都在向我撲來。正常人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忽視。他們根本不愿意看到那些不重要的,或者讓他們迷惑的東西。但在失明30年之后,我會想要一下子看清身邊所有的一切,結果,我反而可能什么都看不到。
雖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我們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其實與此恰恰相反。積極的思考者總是會盡量擴大自己的視野,從不同視角考慮問題,交叉核實自己獲取的信息。我們擔心的不是自己看到的太多,而是太少。學習邏輯思維能帶給我們的最大好處,莫過于它能教我們如何兼顧一個主題的各個方面。
我們總是會有選擇地去理解一些事情,以此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內心深處“希望”或“需要”一件事情是“這樣”或者“那樣”的,我們就會有意識地選擇、刪減、排列自己所搜集的信息,使得這件事情變成我們所希望或需要的樣子。
這就是所謂的選擇性感知。
換句話說,我們只會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所以我們只會看見那些跟自己的目標、興趣、期待或以往的經歷有關的東西——“當一個人手里拿著錘子的時候,他看什么都像是根釘子”。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名言:“我感覺就跟中國的紅樓夢一樣,易學家看到了淺;道學家看到的是淫;理學家看到的是逆;哲學家看到的是亂;韻律學者看到的是混;文學家看到的是滿。社會學家看到的是短。”
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但是這個理性是建立在自己認知的基礎上的,每個人認知不同,他能接收的信息和想接收的信息就會千差萬別,這就是“選擇性感知”。
所謂選擇性感知,就是指人們往往會更加留意那些自己需要或喜歡的信息,而忽視真實的信息。我們有意識地選擇、刪減、排列自己所搜集的信息,認為自己理解了這些信息,但其實這個只是滿足了自己的目標、興趣、聯系過去的需求而已,和原本的信息已經產生了偏差。
選擇性感知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類理性是有缺陷的,但是我們可以去感知它,了解它。讀書時,我們不應該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這樣的話我們不會得到成長;和別人溝通時,我們不能只聽到自己想聽到的,很多時候忠言逆耳利于行;做決策時,我們不能只局限與眼前,需要突破眼前的偏見,看的更遠。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來盡量減少選擇性感知呢?原文中給出兩種方法:1.不先入為主;2.盡量擴大自己的視野,從不同視角考慮問題,交叉核實自己獲取的信息。不先入為主是態度層面,認識到自己認知是有偏差的,因此不能那么早下定論。然后多個角度思考獲得的信息,如果只是一個角度可能會很不全面。多個角度思考后,對思考的結果進行交叉核實,也就是看每個角度之間的關系。如果是互相補充或者互相支持的關系,那我們對這個信息理解的肯定更加真實;如果是相互沖突的關系,那自然我們對信息的理解還是有很大偏差。
【A1 聯系過往經驗】
昨天自由拆書《倚天屠龍記》,從中剖析出促進分享的三步驟。其中第二步,主動反饋,適時反饋提出好問題,然后就用張無忌的一句話“這帶脈(中醫理論中的脈理)我看沒多大用處”來說明張無忌提出了好問題。我準備的兩天過程中都在準備I的內容,自認為理解了原文的片段,就不在看原文了。
等到拆書時,小術說,這句話有些挑釁,說明張無忌的直性子。我一讀不就是嗎,這句話不是提出好問題,而是有些挑釁,兩處有情感的字眼可以說明,一處:張無忌信口道;二處,胡青牛當時就不能忍了。
醫治途中,張與胡閑聊,張信口道:“這帶脈(中醫理論中的脈理)我看沒多大用處”,胡當時就不能忍了,道“世上庸醫不明其中精奧,針藥往往勿用,我著有一本《帶脈論》,你拿去一觀便知。”
我理解有偏差,有選擇地去理解這句話,以此來證明自己剖析出來的新知。也可以說我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忽略了它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