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家長課堂)
“咱小寶從小到大沒說過謊話”,寶爸從網(wǎng)上看到了一則關于“媽媽將說謊的孩子送派出所”的新聞后,很自豪地給寶媽說。
寶媽接過手機看了新聞的具體內(nèi)容,說的是一個孩子僅僅是因為將學校退回的200元錢換成零錢后,用2元錢買了零食吃,而告訴媽媽說“學校退的是198元”,媽媽盛怒之下將孩子“扭送”派出所。
“太過分了!”寶媽對新聞中這個媽媽的行為表示憤慨。
寶爸說:“這個媽媽應該檢討自己,其實是她逼孩子說謊的。”
寶媽不解地問:“這是為什么呢?”
寶爸開始啟發(fā)寶媽:“咱小寶從小到大挨過咱們的打或者恐嚇沒?”
寶媽肯定地說:“沒有!”
“這就是問題根源所在。新聞中這個媽媽認為用懲罰措施可以教育孩子不敢再說謊,但是,人天生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在生活中,沒有人會在誘惑面前做到不犯一次錯誤。但是,當一個人知道犯錯誤后要受到懲罰時,固有的心理特點會促使自己‘說謊’來達到避害的目的。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尤其是孩子更會如此。”寶爸從心理方面分析說。
寶媽問:“難道懲罰不會阻止孩子今后再犯錯誤嗎?”
寶爸說:“經(jīng)常性、不合理的懲罰不僅會使人麻木,還會促使孩子的說謊技能‘進化’,提高到家長難以辨別的地步,以逃避懲罰。”
寶媽說:“那么,讓孩子不說謊的好方法就是不懲罰了嗎?”
寶爸說:“從心理的角度分析,只有讓孩子知道自己‘說實話’不會給自己帶來大的傷害,才會‘主動坦白’。 相對比‘動輒懲罰’的方式比,對家長而言,管理成本其實是最低的。”
寶爸的一番話說出了很多家長都沒意識到的問題:孩子說謊的毛病,其實都是家長自己給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