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朱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焦慮。對我這種渴望進步的人來說,這句話簡直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們從這句話開始,但不止步于感受的層面,一起探究這句話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什么。
對于一切都充滿好奇的我,現在最喜歡挖掘事物表象的內核原理,特別是人的行為背后的生物學機制,這篇神文多次回味皆有新知收獲。【第5次回顧更新】
便簽:多巴胺、自我意識、意識神經控制
文章框架
一、多巴胺與快感:讓你知道應激所產生的快感不代表著快樂
二、內啡肽與成就感:平靜持久的欣快才可能是快樂
三、逃離陷阱,追逐幸福:掙脫生物代碼的束縛,釋放唯一的真我
拓展關聯:《羅輯思維》第335期【深入解釋了大眾的注意力是如何被商家用應激快感所收割的】
一、多巴胺與快感
1、多巴胺是什么?不是什么?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它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阿爾維德—卡爾森等三人研究多巴胺而獲得諾貝爾獎。多巴胺代表快樂嗎?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多巴胺獎賞通路的本質是獎賞,而不是快樂。
知乎@動物飼養員鄧師傅的回答:獎賞是什么?獎賞就是你做了一次后,你會想做第二次。一般來說,我們獲得獎賞都會有實質性的反饋,比如一個蘋果,那么這個蘋果的味道和觸感等等物理性質信息在轉換為神經信息后與獎賞系統相勾連,產生了突觸可塑性的變化,你就知道蘋果是好吃的而去吃蘋果。快感真是來自快樂的時刻嗎?更多研究發現,多巴胺的效用產生于期待獎賞,而不是獲得獎賞。多巴胺≈ want,所帶來的是渴望和幻想。
知乎@蘇小蛇Arrogance的答案:給猴子糖水的實驗中,多巴胺細胞的放電活動 (spiking activity),在猴子獲得糖水獎勵(R)時顯著增加。接下來,Schultz 使用經典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實驗,在給猴子糖水前1秒鐘播放一個聲音來提示猴子。在猴子習慣了這一關聯后,他一聽到提示音就會期待糖水。而多巴胺細胞的活動變成了在聽到提示音(CS)后增強,因為這一提示預測未來的獎勵。注意,在實際獲得糖水時,多巴胺活動不再增強,因為糖水獎勵已經被預測到了。
關鍵詞:神經信息、獎賞系統
?? 想做一件事的癮,如刷王者榮耀,是因為玩的過程所感知到的神經信息和多巴胺獎賞系統勾連了,玩后不斷產生渴望再去玩的沖動。然而是什么前置信息轉化為神經信息?如果食物是味雷和舌尖觸感,游戲本身就即時反饋的快感。探索游戲中的未知元素、擊殺收割和勝利的快感、數據升級的即時和持續反饋、等級在社交圈中的展現和虛榮感等,就是激活獎賞的神經信號。
?? 王者榮耀這類游戲,一次過滿足了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社交、虛榮和自我實現三個高層次點位,但這類多巴胺刺激始終會因為神經元對刺激的適應而產生閾值變化。具體可以關聯閱讀另一篇好文:《鸚鵡螺》| 為什么人不能永遠快樂?
?? 這里就解釋了在經濟學和消費心理學上,“預期”能產生極其關鍵作用的底層生物學原理。獲得預期那一刻大腦就已經產生多巴胺,而并不是獲得標的物那一刻。由此可以充分論證,多巴胺的本質是獎賞,是一個激勵機制,目的是引導人去做某行為。
2、多巴胺的副作用:成癮的痛苦
可以對比一下現在的手機上癮,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在不停的點開“下一條”,即使很累也舍不得放開。這就是多巴胺的獎勵機制在告訴你,“下一條會很爽”,當你強迫自己放下手機,你會覺得很焦慮,多巴胺只是讓我們對下一個充滿期待而已。關于成癮痛苦的生理心理原因,知乎@蘇小蛇Arrogance提到:成癮(英語:Addiction)是指一種重復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復。這種行為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重復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Wikipedia)。在獎勵機制中,內啡肽,腦啡肽,內源性大麻素等屬于“胡蘿卜”型,而多巴胺則屬于“大棒”型。前三者給人們帶來的是獲得后的滿足感,而多巴胺給人帶來的則是獲得前的饑渴感。動物其實都很懶,“大棒”讓動物保持想要吃到胡蘿卜應該有的高度興奮的精神狀態(別以為興奮就是快樂!你被食肉動物追殺的時候就非常興奮)。
而“成癮”則是完全另一回事。即使是在使用成癮源時,它也只給你饑渴感,卻不給你滿足感。或者說,它讓你產生的饑渴感遠大于滿足感。即誤導你的大腦做出錯誤的判斷。以賭博為例,賭博的成癮機制就在于讓人誤以為“下一把我一定能贏錢”,然而并不,從長期來看,賭博的目的就是讓賭徒輸得精光。更重要的是,在成癮性行為中,我們雖然興奮、想不斷要更多的刺激,但是我們那時候并非快樂著。在一個用電刺激快感區域來“治療”同性戀的實驗中,盡管在類似的實驗中人類被試報告“想要更多的刺激”和“引起性欲”,但Kent Berridge 閱讀“治療”過程中的采訪記錄卻發現,卻從未有被試說過“電擊的感覺很好”或“按下按鈕會覺得舒服”這樣的話來直接表達快感。另一種情況下,例如強迫癥患者在做重復動作的時候,多巴胺系統保持興奮,并產生獎賞。結果顯然是痛苦的。一遍遍地刷微博、知乎的過程中,我們真的很開心嗎?顯然不是。我們只是在尋求獎賞,我們只是被興奮著的獎勵系統奴役驅使而已。如同沙中覓水,在干燥無比無窮無盡的沙礫中苦苦汲取那并不存在的水分。那種對快感的追求是一種“渴”,在沙漠中不斷翻尋水分,反而越來越渴。每次上網找刺激的電影看,玩刺激的動作游戲,過后都有相同體驗。
關鍵詞:成癮、饑渴感、沙中覓水
?? 游戲成癮機制就在于讓我期待下一局無論如何都會玩得更好,雖然長期下去永無結果。英雄會不斷新增和修改,段位等級會定期清零加檔,追逐下去永遠無收獲性結果(良性結果:社交話題、對戰思考鍛煉,而放松效果不明顯,經常會因玩時出現了最佳的高峰體驗,但玩后精神過度興奮使情緒節律紊亂而感受虛空)。最直接的惡性結果是流失大量時間,造成大量有機會時間成本的損失。
? 丟失時間感地打機、吃垃圾食品、看無聊電影劇集,都是渴望解渴的行為,無論過程中是否獲得快感,事后都會產生失落或惡心感。因為這類行為只是追求興奮而不是內心充實。相反,看有意義能引發思考的電影,過程雖然快感少很多,但深思后的認知提升會明顯收獲得到充實感和愉悅感。甜而不利,甘卻久存。
二、內啡肽與成就感
內啡肽(endorphin)亦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鎮痛劑。利用藥物可增加腦內啡的分泌效果。內啡肽類似于成就感,內心寧靜。內腓肽可以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所以內腓肽也被稱之為“快感荷爾蒙”或者“年輕荷爾蒙”。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羅杰.吉爾曼發現,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居然就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因此內啡肽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加深記憶。腓肽能夠調整不良情緒,調動神經內分泌系統,提高免疫力,緩解疼痛。內腓肽的激發下,人能順利入夢,消除失眠癥,并使人的身心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中,讓免疫系統實力得以強化。內腓肽可以對抗疼痛、振奮精神、緩解抑郁;還能讓我們可以抵抗哀傷,創造力勃發,提高工作效率等等;充滿愛心和光明感,積極向上,愿意和周圍的人交流勾通。通過上述描述,大家是否感受到,這些內啡肽的功效與我們在做完了一天該做的事情時心情和感受相似呢?此時的我們,內心充實,平靜,對自己認可,對未來充滿信心。
關鍵詞:內心充實,自我認可
?? 運動后、學習打通認知后、完成一件事業上的成就后都會產生這種內啡肽感受。
?? 內啡肽→調整情緒→調節神經內分泌→活化免疫系統→緩解疼痛→保證睡眠→身心輕松愉悅→免疫能力良性循環
?? 為了興奮刺激的行為是獲取不了自我認可和對未來有意義的預期,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滿足。
三、逃離快感陷阱,迎接內啡肽的世界
在上癮行為中,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耐受性閾值的提高。所以吸毒的人需要持續提高劑量,才能獲得與之前相同的感受。與之相反,禁欲反而能讓人快樂的。其根本原理是耐受性閾值的降低。禁食一天,味覺變得更靈敏,吃到嘴里的食物味道可被放大。修行、持戒的部分意義是減少大腦中過多的多巴胺受體,以減少被大腦獎賞機制的控制而做出身不由己的上癮行為。許多人覺得修行者是自討苦吃,不理解耐受性閾值降低的意義。多巴胺和內啡肽在愛情中的作用有何不同?多巴胺是瞬間的心動,內啡肽才最長久。在轟轟烈烈地愛過之后,我們需要另外一種愛情物質endorphin(內啡呔)來填補激情。內啡呔的效果非常接近于另外一種毒品——嗎啡,是一種鎮靜劑。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會到一種安逸的、溫暖的、親密的、平靜的感覺。雖然這并不能讓人激動和興奮,但這種溫馨的感覺一樣能使人上癮。一般來說當一個婚姻存在的時間越長久,這種狀態也就會越牢固。這里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夫妻雙方已經習慣了內啡呔所帶來的寧靜。看來讓愛情歷久長新的關鍵就在于在激情物質消退之前,分泌出足夠多的內啡呔。
關鍵詞:耐受性閾值
?? 原理應用:每周嚴格管控玩游戲時間就是控制刺激閾值的方法,這樣不會讓過量產生的多巴胺造成持續解渴的惡性循環,典型的欲擒故縱策略。
?? 刻骨銘心的轟烈愛情都只是描繪了多巴胺刺激階段,激情退卻后沒有內啡肽的持續補充,愛情始終會走向毀滅。唯美愛情故事之所以深刻動人,只因在多巴胺階段就斷裂,從而一直停留在預期渴望的美好想象之中。情人給的是多巴胺,妻子制造的是內啡肽。
如何獲得內啡肽呢?
關于運動有這樣的研究:內啡肽因此也被稱為“快樂激素”或者“年輕激素”,它能讓人感到歡愉和滿足,甚至可以幫助人排遣壓力和不快。專家提示:并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產生這種效果。內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一定的運動時間,才能使它分泌出來。現在一般認為,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運動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長期堅持體育運動的人常在運動后感到心情舒暢,就是由于運動促進內啡肽分泌的緣故。如果有一天不去運動,內啡肽分泌減少,人會變得無精打采。原因是在長跑的過程中,有一個奇妙的“極點”。在那個點之前,人會感到非常疲憊;一旦越過了那個點,身體就又會充滿了活力,就又會感到振奮。這是因為當運動量超過某一階段時,體內便會分泌腦內啡。這時,繼續跑步就變得輕松了。不但跑步、爬山、打太極拳等運動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冥想、靜坐、瑜珈等修行也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有些人干脆把這些“修行者”叫做內啡肽體驗者。在這種鍛煉方式中,內在的欣快感是他們的“高峰體驗”。另外,深呼吸也是分泌腦內啡的條件。我們在緊張的時候,做一下深呼吸,就可以放松我們的緊張情緒。氣功運動中,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深呼吸,讓我們入靜。
內啡肽的產生是很吝嗇的。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寒窗12年的學子考上理想的大學,接到通知書的那一刻,抽取血樣,內啡肽的含量一定超標。辛苦了一年的農夫,看到碩果累累的果樹豐收在望的景象,歷經磨難久別重逢的情侶,當見到心愛的人的那一刻,內啡肽一定洶涌澎湃。內啡肽的產生是體力和精神雙重努力的結果,它帶給我們的歡愉,寶貴而稀少。我相信大家都有過在成癮快感(玩游戲、沉迷上網、通宵看刺激的電影等)過后巨大的后悔,空虛感,失落感。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沒有做正事。對和我一樣“對未來有所期許”的人來說,不努力一定很焦慮。多巴胺并不會帶來快感,只是大腦“再來一次”的獎勵機制在驅使奴役著你。它帶來的是焦慮,而不是快樂。
我們都曾經渴望成為萬眾矚目的天之驕子,最好不用付出努力,如小說主人公一般通過奇遇獲得一切,然后享受生活。然而,一步到位獲得無窮快感之后,會怎樣呢?《美麗的新世界》主人公說:“成為人類,必須要有值得奮斗,抵抗,去努力爭取的東西。但是現在我們擁有了一切,唯一能做的,僅僅是等待時光的流逝。”如果一件事開始就很痛苦,人本能就會逃離。真正可怕的是那舒適歡愉表象下的危險。內啡肽是神奇的,真正的幸福是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人類在基因層面決定了就只對感受的變化敏感,對絕對水平值很容易適應。所以,要獲得長期的幸福,我們所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巨大成功,而是持續的進步。
關鍵詞:相對水平感知、絕對水平適應、追求持續進步
?? 直接購買獲得和通過努力追求獲得的滿足感不一樣。
?? 心流,樹立目標,設計和建造自己的心流通道,還要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打造心流軌道和人生意義。
?? 溫水煮中年人,還有能滿足現狀的工作和收入是Ta們持續維持快感生活的條件,只是這種狀態下的人生和家庭抗風險的能力極差,隨時會被風浪顛覆掉生活。。
?? 循序漸進,天天向上,就是一種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