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看完有幾天了,但并沒有特別大的感悟,只感覺窮人多磨難。也許我只是把它當個故事看完,并未從主人公的角度去看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以及這一切對他們的影響。
貧窮的舊社會,三個孩子,雖過得清苦,但每個孩子也都出落的很好。生活總會向著美好前進,少安辦了磚廠,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貧窮。可偏偏老婆得了肺癌,剛有起色的生活便又被打回原型。
少平毀了容,曉霞犧牲,好像所有的磨難都發生在他們身上。
在少平看來,當個煤炭工人已經滿足,因為那里有他的牽掛,有他的青春。可我還是無法理解,既然有機會可以過得更好,更輕松,為什么還要執著在那一片土地。也許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不同便體現在這。
別人無法理解的并不能說明自己就是錯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蕓蕓眾生,誰又有資格要求別人活得一定要和自己一樣。
曾看到過:人之所以會抱怨,是因為想得多而做的少。總是幻想太多東西,但付出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沒經過什么大的苦難,所以無法體會幾近絕望的心情。每當自己想改變想跨出新的一步時,自己總能找到什么理由來推遲,不足的地方那么多,可就是不行動。
人哪,不是別人不給自己機會,是自己有機會也抓不住,甚至不去抓。于是開始抱怨命運,抱怨人生。如此惡性循環,便終一無所成。
人是應該有追求、有信仰的,即使在他們身上發生太多變故,但他們終究還是按著自己的心做事。就像田里的牛,默不作聲,只是耕地,總有把地耕完的時候。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