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晨讀題目是教你識破3個常見的思維陷阱,提高隱性邏輯能力。
先講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呀?他自豪地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地說:可以呀?他心想:你打概要提什么奇怪的問題吧?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用問嗎?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錯了,四季。
最后兩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孔子的學生心想:我贏定了。他準備帶客人去見孔子,恰好孔子從屋里走了出來,學生向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驚呆了。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后,學生迫不及待地問: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說有三季?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有見過冬天,他也不知道冬天是怎末回事,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講不通。你吃點虧,無所謂。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都是三季人,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是三季人。
三季人的典型癥狀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思維被固定住,以自己的價值觀去看世界,有時還要求周圍的人和自己一樣。
這就象晉惠帝時期發生饑荒,許多百姓活活餓死。從小錦衣玉食,嬌養深宮的晉惠帝天真地說:“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
是不是要呵呵了。
三季人沒有錯,但是一直沉醉在三季的世界不去探索第四季甚至第五季就有問題了。
努力探索第四季,要求我們要多和超越自己認知的四季人鏈接學習。
羅胖在羅輯思維中講過: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距就是認知上的差距,這也是我們需要終身學習的原因之一。
就算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件事情,由于每個人大腦的加工方式不同,處理信息的思維方式不同,加工出來的東西就會千差萬別。本質上的區別,歸根于認知上的差距。
要想避免做三季人,無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跟牛人學習。
以一種更寬容更博大的胸懷看待這個世界,換位思考,帶著理解、同情、悲憫、寬恕對待別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用自己的價值觀綁架別人。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小詩: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