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三季人》
2009年,臺灣大學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系列節目中說“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我會生氣,現在我不會了,我心里這樣想,三季人,我就沒事了。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氣和了。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以后你在哪里都可以看到,凡是那個聲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你懂,你講話聲音那么大干什么,所以后來我們讀莊子的話才讀的懂“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你講什么冰,那是你糊涂,你跟他講什么冰,那這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你如果去問孔子,孔子說本來就這樣,你見人不說人話,那不是鬼話連篇嗎?萬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講鬼話,你怎么溝通呢?我們都搞錯了,這個絕對不是投機取巧,這個是隨機應變。
三季人,即指代無知的人,有時用于貶義。原文:子貢問時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注:這篇短文并非出自《論語》,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應為后人杜撰。)
釋文: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您是孔子嗎?”子貢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我想請教關于時間的問題?”“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你”“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四季。”子貢笑答。“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四季!!”“三季!!”“四季!!!”子貢理直氣壯。“三季!!!”來人毫不示弱。然后就爭論不止,一直爭論到中午也沒消停。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后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來人聽此,大笑而去。待來人走后,子貢忙問老師:“這與您所教有別啊,且一年的確有四季啊!“這一年到底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子貢不解。孔子繼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里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里,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么爽快就走嗎?你雖然上了個小當,但卻學到了莫大一個乖。”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地理三季:南亞為熱帶季風氣候,一般就是分旱雨兩季,雨季為6-9月,旱季為10-次年5月。而印度半島北部距海洋相對較遠,受海洋影響小,大陸性較強,加上北部山地的阻擋,春季受北方極地大陸冷氣團活動影響極小,氣溫一直回升。所以每年3月至5月份,北部內陸升溫快,升溫幅度大,這個時候的最高氣溫甚至可達45攝氏度。這樣就出現一個特有的熱季,因此就該地區就出現一年三季的情況。)
原諒三季螞蚱,一個故事,看完讓你一輩子不生氣---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問題吧?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 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后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于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正巧這時孔子從屋里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客人走了以后,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ma zha),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記住這個故事,別考究是真、是假,對我們都非常管用,因為: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很多朋友聽了這個故事后,變得很開心。都說,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三季人堅持自己的“真理”,是因為他們沒有見到證明他們錯誤的事實,因而,你生氣就是對不起自己。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時,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頭頂天,腳踏地,人生全在一口氣;切記氣上有三記:慪氣賭氣發脾氣;慪氣只能氣自己,賭氣彼此更對立;拍桌打凳發脾氣,有理反到變沒理;[圖片]人生世上不容易,作踐自己多可惜;生氣生上一分鐘,六十秒鐘沒福氣;生氣生上一小時,六十分鐘冒傻氣;生氣生上一星期,傷了肝來害了脾;人生要想少生氣,幾件事項須牢記;小事小非莫計較,一眼睜來一眼閉;有人出語傷情面,未必全是有惡意;有人處事拂我意,想必有其難唱曲;[圖片]有人仗勢把人欺,多行不義必自斃;有人誤解我蒙屈,豈有迷霧籠四季;有人背信把我棄,流水落花隨他去;有人優勢超過我,十指哪能一般齊;尺有所短寸有長,不去事事都攀比;人間美景未看全,哪有工夫生閑氣;心態順暢身體好,省下藥錢旅游去;聽完這個故事對我震撼很大,對于我有很大的啟迪形形色色的各種不同人,有的是螞蚱,有的是學生,而有的是孔圣人,看你要做哪一個了。三季人里面的道理很深很深。直至今日,每隔一段時間我會回想這個故事,在不同的年齡段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
清靜無為?:成長在逆境,醒悟在絕鏡,我們經歷大難不死的時候,才知道叫醒悟。
我:我從另一個角度叨叨幾句,逆境能繞,絕境能避,修行能繞能避,惠善就是修行功德,福報就是您說的“成長和醒悟”,不要非到了逆境絕境才能這樣,就象中醫提倡的治未病道理一樣,真到了得大病的境地就有點兒晚啦。我自詡為諍語,只是我一家愚見,在此謝謝你的引導[抱拳]
清靜無為:人的思維不同,角度不同,理解的意思也不同。謝謝你。人沒有對和錯,只是立場不同吧了。孔子有個徒弟正在掃院子,有個客人來了就問,一年有幾個季節,孔子徒弟說有四個季節,那個人說有三個季節。聽過這個故事,你就知道,對和錯是什么意思了。
我說:如此這般,祈愿我和我親友的人生只有三季,人生中沒有逆境沒有非要經歷大難不死才醒悟的絕境的寒冬,如果這樣如此才得的醒悟就是那只沒有冬季只有三季的螞蚱,祈禱讓我當這個螞蚱吧惠善修行就是去預防和避免“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厄運,不遭禍而知禍,進而能避禍。再好的接刀口藥不如不挨這一刀,何況還只是一個醒悟。逆境絕境大多“人活六十古來稀”,人生天賜?一百二十年,去他一個苦難冬天又何樂而不為,祈愿我們惠善修行之人少冬季,夠九十歲就知足啦,這就是惠善的果報福氣啦我們在此談玄道理,就是開悟“不到大難不死絕境”的醒悟,就是“不經歷逆境”也能的成長,預防和避免“不撞南墻不回頭”才知道的不好,一起去遙災避禍,我們現在的感悟交流甚至諍語就是惠善修行的一種,一定會受賜福瑞的果報倒持一些孔子的螞蚱三季典故,夾帶著揶揄甚至詛咒意味來反駁別人不合自己心意甚至還達不到諍語級別的見解,只是彰顯了其內心的一種齷齪,可憐之人,阿彌陀佛看來對某些人客氣禮貌是造孽,換來的是揶揄和咒言,醒悟啦,還是堅持自己的果敢勇猛本色才是正途,至此醒悟,特對其說聲謝謝“住了醫院才知道健康多么美好”,“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這些都是庶間飽含著血和淚的人間悲苦感嘆,深層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可憐。悲嘆有何用?謀求解決之道才是,惠心善心是自己的本身本源,惠善修行才得實證才是正果,才是受福報的功德。
《遇蠢勿叨·三首》
一
寧跟石頭說話,
不跟愚人搭訕。
寧跟傻子挽手,
不跟蠢人并肩。
二
世間道理漸明了,
人也老了將灑掉。
此中箴理惠言叨,
大道至簡誰聽到。
三
世間道理漸明了,
人也老了將灑掉。
大道至簡誰聽到,
遇蠢勿叨須觸療。
附錄:《道教的養生思想 》養生,又稱攝生。“攝生”一詞源自《道德經》第五十章,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漢代河上公注解《道德經》時,曾云:“攝者,養也”。道教歷來重視生命、珍愛生命。葛洪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以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關于道教重生、樂生、養生長壽的思想,在歷代經典中均有記載及闡釋。如《黃帝內經素問》以黃帝向歧伯問道的形式說:“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回答說:“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道經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即指治未發之病,要求通過自我調整,順陰陽、節飲食、適寒溫,以期修復、提高自身身體機能。所謂的攝生有法,養生有道,才能頤養天年,也才能達到《道德經》所說的“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