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開頭很難,這個新年宅家里便度過了,一口氣拜讀完克萊舍基的《認知盈余》后,對于如今的互聯網-共享經濟時代的邏輯有了系統性的認識,是的,互聯網正改變著這個時代,各種各樣利用認知盈余創造美好的案例正在發生。
該書共分為七章,作者圍繞主題利用各種各樣的實驗,案例將全文串聯,從認知盈余是什么,談到如何利用認知盈余。我將圍繞以下幾個關鍵詞談談我的感悟:
自由時間。認知盈余來源于自由時間。之所以我們現在擁有如此多的自由時間,要感謝工業化重建和改善了社會結構。現如今,雖然沒有了杜松子酒讓你揮霍美好光陰,但是我們每個人不得不說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消費”著自己的自由時間。女孩子可以在家躺床上看一天韓劇,男孩子可以和陌生人玩英雄聯盟玩到深夜。當有一天,我們認識到了自由時間的重要性時,我們是時候做一些改變了。
工具。過去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句話“90后是垮掉的一代”。然而今天,在病毒面前,90后為我們撐起了一片藍天。他們重視疫情,積極宣傳疫情,成為了阻斷病毒擴散的中堅力量。90后之所以改變了大眾看法,打破刻板印象,是因為身處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我們生在了互聯網時代,我們是幸運的。相比傳統媒介,我們有了更多創造內容,分享內容的機會。我們利用互聯網關注實時疫情數據,宣傳防護措施,打擊辟謠傳謠。沒有哪個時代的人是垮掉的,只是因為大環境沒有給他們創造機會。并不是我們的工具塑造了我們的行為,但是工具賦予了我們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動機。我很喜歡文中的一個標題:熱愛勝于金錢。在德西的Soma實驗中,個人動機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動機;實驗表明,外在動機并不總是最有效的動機,增大外在動機可能降低或者驅逐內在動機。沒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如果我們總是被權錢支配,為錢辦事,把“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這種話視為金玉良言,最后的結果一定得不償失,失掉的可能是你的親情,友情,你的興趣,還有你的熱情。近期由于口罩等各種醫療物資緊缺,又有國人開始昧著良心生產三無產品,坑害群眾,并從中謀取暴利。這些短視的人必將在未來受到國家和人民的懲罰。在把握了內在動機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我們還應明晰如何激發我們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自治的愿望和有勝任感的愿望的結合。駕馭認知盈余的手段是我們獲得的一種新工具,它可以使參與成為可能并給參與者帶來回報。因此,做好眼前事,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利用認知盈余創造和改變世界。
機遇。工具和動機并不足以揭示我們的認知盈余正在衍生出什么新用途,做要做成一些事,需要機遇。將我們的自由時間和特殊才能匯聚在一起,共同創造,做有益之事,構成了這個時代巨大的新機遇之一。充分利用這個機遇,就能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例如,馬化騰創立的微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每天愿意花上一定的自由時間活躍在朋友圈,分享,討論,我們也愿意在微信中建立各種小組匯聚彼此的特殊才能,改變世界。我們發現,很多事需要協作完成,群體協作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個人,團隊機制下1+1永遠大于2。
文化。書中,作者用日托中心家長罰金制度的變化來討論了慷慨的文化在一個社群中的重要性。案例證明了將人的動機標價后會減少人們做事的動機,這是將“不便性”做了金錢交易帶來的不良后果。在這里,文化不是束縛人的規章制度和條條框框,而是一種協調工具,是在團隊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默契,一種和諧的氛圍。文化一旦打破,很難恢復。因此,我們要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量,提高個人思想水平,善用互聯網,積極主動分享,努力創造和諧慷慨的文化新時代。
公民價值。在追求公共價值和公民價值之前,我們很多人在做的事都是追求個人價值和公用價值。從朋友圈分享到微信小組共享,到各種分享社區,再到社會性呼吁、變革活動,是個人分享到公民分享的進化。要實現公共價值和公民價值相對來講更難,但是在群體范圍內卻能實現,當我們充分共享認知盈余,自主參與這一行為便可創造出超越任何前人想象的更大價值。追求個人利益固然容易,但公民價值才是我們人生的目標。
鼠標。最后,針對生活中如何利用認知盈余,作者給了幾條中肯的建議。當我們擁有一項新工具時,連續不斷的嘗試與錯誤才能挖掘它真正的用途,從而創造出最大的價值;從小事做起,小規模的成功是通往大規模成功的必經之路;在成長的道路上充滿活力;不斷調整,不斷學習,學得越快才能適應得越快;盡可能承受新技術融入社會時的混亂無序…從眾多具體的建議中,我發現,我們日常尋找“鼠標”的行為不正是我們對分享、改造世界的渴望嗎?既然人人潛在意識中都有這樣的渴望,如果能開鑿出一點點認知盈余,加以利用,我們一定會讓事情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