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在當代中國社會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驅動力之一。博物館收藏著歷史的見證物,這些不可復制的珍貴遺產,既屬于我們這一代人,同樣也屬于我們的子孫后代,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公平地欣賞、研究和接受教益。而赤峰博物館就是這么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博物館。為更好的了解當地文化,我們十二班,來到了赤峰博物館。
紅山玉龍
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有4種動物的特征:鹿眼、蛇身、豬鼻、馬鬃,證明了紅山文化先民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龍背有對鉆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于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又名玉雕龍,蜷體玉龍。
中文名:紅山玉龍
發現時間:1971年
最終確定:考古工作者歷經兩年考察被確定
意義
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
走入大廳,除了墻上的玉雕龍外,還有屋頂巨大的古時天文圖。
一進去,墻壁上出現了赤峰市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圖。
我們去的時候,正在展覽:那些年我們遇到的魯迅
紅山文化
紅山,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這幾個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撒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所以,人們后來都叫它“紅山”
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并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征的彩陶與之字形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石雕人像高38厘米,寬22厘米,厚20厘米,20世紀70年代赤峰市內征集,內蒙自治區專家組2004年6月鑒定為一級文物。灰色凝灰巖質,圓雕,光頭圓臉,以單陰刻線琢磨出雙眼,鼻子扁平,兩側有磨出的凹坑,嘴用凹槽來表現,雙耳突起,脖下有一道凸起圓環,代表項飾。裸體、露雙乳,雙手捧在隆起的腹上,孕婦狀,并著力表現腹部以上,石像栽在一個固定的地點,進行祖先和生殖崇拜,以祈求部落的繁衍和氏族的壯大。
陶鳳杯通高9.1厘米,長18厘米,寬10厘米,2004年赤峰市翁牛特旗征集,新石器時代趙寶溝文化黑灰色陶,整體造型為一鳳形,長冠,長喙,丹鳳眼,杯身長圓形,矮圈足。器壁上飾交叉的幾何線紋,細線紋,表示羽毛。這樣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頗為相似,已將鳳的特征完全顯現,這在史前文物中還是首次發現,被譽為“中華第一鳳”。
紅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期文化,以及原始農業出現龍鳳崇拜、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出現的玉文化,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其中一件叫“C型玉雕龍”的展品尤為珍貴,它積龍頭、蛇身、豬鼻、馬鬃毛四種動物于一體,雕刻十分精美,尤其是身體中部有個小孔,只要用線穿過小孔后懸空,龍頭、蛇尾就會呈現在一條水平線上
青銅文化
“古韻青銅”展廳,了解赤峰地區以夏家店文化為代表的北方草原青銅文化。夏家店文化以精美的彩繪陶器和繁縟的紋飾、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具及獨具特色的青銅器上的動物紋飾而著稱于世。
中國的青銅時代形成于距今4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區的夏代最具代表性。赤峰地區的青銅文化主要有兩種: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這兩種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因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在松山區王家店鄉夏家店村發掘而命名。依據地層學原理,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疊壓在一起,把堆積在下層的早期青銅文化命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200年—3600年,相當于中原的夏王朝時期;在上面的鼎盛時期的青銅文化命名為“夏家店上層文化”,距今3000年—2500年,相當于中原的西周和春秋時期。夏家店文化以精美的彩繪陶器、繁縟的紋飾、大型的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具以及獨具特色的青銅器上的動物紋飾而著稱于世,在北方草原青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探索北方民族和中原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此外,這兩種文化對于研究中國早期國家的出現也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這一地區后來出現的燕、秦、漢等歷史文化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赤峰博物館的第三部分“契丹王朝”,從展陳的文物和復原的場景,展辦方運用各種手法,系統地闡釋了赤峰地區的契丹文化。
契丹,一個曾經馳騁中國北方裁員的游牧民族,早在北魏時期就在遼河上游生息。唐代末年,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國,后改稱遼,曾輝煌一時,統治著中國北方。隨著女真族完顏阿骨打起事,遼帝國走向滅亡被金朝替代。契丹,這個象征著獵鷹的民族,逐漸銷聲匿跡,沒了蹤影……。據調查,并經DNA測序,其結論為: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後裔。云南寶山地區的阿、莽、蔣姓“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後裔。契丹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燦爛文化,在我國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們把這種陶瓷器稱之為“遼瓷”。
下面是遼宋時期的種種歷史
最后進到展示赤峰地區金、元至清代的文物及民族風情的 “黃金長河”展廳, 在這里仿佛看到了千百年前,蒙古民族熱愛生活,創造財富,積淀文化,向往未來的民族文化和習慣;仿佛又聽到了塞外鐵馬嘶鳴,弓箭飛響的熱血戰場。
清朝三百年間,滿清皇室先后有二十幾位后妃出自蒙古,清室有四十幾位公主嫁給成吉思汗的子孫們,榮憲公主就是清圣祖玄燁第三女。這件珍珠團龍袍,是康熙皇帝賜予榮憲公主的朝服。前胸、后背、兩肩均為正龍圖案,圖為前胸正龍圖案的龍頭特寫。此袍為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在下嫁到赤峰的清公主中,身份地位最為高貴的要屬固倫淑惠長公主,淑慧公主,名阿圖,清太宗皇太極五女,孝莊文皇后生,是順治帝的親姐姐,康熙帝的親姑姑,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17歲時下嫁巴林部長輔國公色布騰。在赤峰博物館內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紅漆楠木骨灰罐,就是這位公主下葬時所使用的。這件骨灰罐系整塊楠木挖旋而成,罐體通施紅漆,從肩部至罐體下腹部以金粉環行手書藏文超度經。出土時,罐內仍可見到下葬時留下的服飾殘片,此件文物非常珍貴,乃館藏精品。
在下嫁到赤峰的清公主中,身份地位最為高貴的要屬固倫淑惠長公主,淑慧公主,名阿圖,清太宗皇太極五女,孝莊文皇后生,是順治帝的親姐姐,康熙帝的親姑姑,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17歲時下嫁巴林部長輔國公色布騰。在赤峰博物館內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紅漆楠木骨灰罐,就是這位公主下葬時所使用的。這件骨灰罐系整塊楠木挖旋而成,罐體通施紅漆,從肩部至罐體下腹部以金粉環行手書藏文超度經。出土時,罐內仍可見到下葬時留下的服飾殘片,此件文物非常珍貴,乃館藏精品
四個展館,數以萬計的珍貴藏品,形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遠古文化系列,拂去歷史的塵埃,懷著對赤峰先人的聰明和智慧以及蒙古族人建立起輝煌文明的贊美的同時,更為先祖們給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給世人留下了大量豐富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而感慨。
我們十二班走進博物館的活動結束了,但我們心里有了歷史文化,了解了赤峰先人的智慧,祝赤峰越來越好,赤峰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