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因山見長,因著南方的好天氣,野菜種類也就不少,因為離鄉(xiāng)時間的久遠,記得野菜的種類也不是很多,大概有牛蒡根、蕨菜、枸杞菜、薺菜、車輪菜、燈籠菜之類吧。還有一些吃過了,也記不起來,因此留下了許多遺憾,畢竟生長在農(nóng)村,卻對農(nóng)村的野菜不怎么了解,這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
對于村莊的野菜,我最深刻的就是蒲公英了。究竟蒲公英是不是野菜,我也說不準,只是村里的人都那么叫,而且時常挖來吃。后來看了書里的記載才知道,其實蒲公英是我國婦孺皆知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藥,又名黃花地丁。蒲公英,始載于《唐本草》,謂:“蒲公草,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本草綱目》載蒲公英于菜部,謂地丁,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本草綱目》、《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等記載蒲公英味苦、甘、寒。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之功效。按照我的理解,蒲公英該算是一種野菜吧,而且還有不少的用處。
說起蒲公英,就不能不說到我的童年,我的童年處在一個饑餓的時代。那時因為米的短缺,一天要到晚上才能吃上一頓白米飯,中午除了吃一些雜糧就是喝白粥了。那時的粥,通常是清得可以照出影子來,用勺子撈半天,也撈不出許多米來,喝下去的全是水,所以經(jīng)常餓肚子。但也有吃得好的時候,那時母親從地里干活回來,時常會挖一把蒲公英回來,等粥煮熟了,就把洗干凈的蒲公英扔進去,然后再加點油鹽,一鍋香噴噴的蒲公英粥就做好了。更好的時候,母親會敲下一兩個雞蛋或者丟下幾塊肉,這樣便很豐富了,但這種機會是很少的。
對于饑餓的我們,蒲公英粥是一種難得的佳肴,我們越吃越上癮了,等到我們大一點的時候,就會提著籃子特意去外面挖蒲公英。記得每年初春之后,村里的田埂上和荒地里就長著許多蒲公英,有時我們一群孩子提著籃子,跑著喊著搶著去挖,看見一棵,就喊“這是我的,這是我的。”生怕別人采摘了去,有時為了一棵蒲公英,還動手打了起來。
在三叉河兩邊的河堤上,也長著許多蒲公英,那時候,除了我們小孩,時常還有一些老人在那里挖,因為那里的蒲公英比較好找,而且又多,因此就有許多人去挖。記得有一年,有人來村里收購蒲公英,似乎是用來制作藥材什么的,于是整個村子的人都提著籃子去挖,一時間,河堤上、田埂上、荒地里,滿的是人,都在搶著挖,那場面實在是壯觀。
我是吃著蒲公英長大的,對蒲公英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聽父親說,他小的時候,很多野菜都挖光了,就更不要說蒲公英了。那時他們吃著一種毛茸茸的野菜,還帶有臭味,那是很難吃的,但餓得受不了了,也沒有辦法,只好將就著吃。看著父親那羸弱的身體,我還想象得出他吃野菜的日子來,比起父親,我們這一代人還算好的了,畢竟野菜到處可見了。
蒲公英剛開花的時候是黃色的,每當初春來臨,蒲公英抽出花莖,在碧綠叢中綻開朵朵黃色的小花。花開過后,種子上的白色冠毛結(jié)為一個個絨球,隨風(fēng)搖曳,只要風(fēng)稍微大一點,蒲公英便滿天地飛,白色的絨球四處散開開來,白白的下雪一般,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跟著蒲公英奔跑,一路的跑一路的抓,偶爾抓到一兩朵,放在嘴前用力一吹,蒲公英便忽地飛得更遠了,但我們還會追著一個勁兒地奔跑,跑到累了才停下來。
近幾年來,村莊慢慢地荒蕪了,蒲公英也多了起來,但極少人去挖,因為大家都吃飽喝足了,誰還會吃野菜呢。有時候我回到家里,看見滿山遍野的蒲公英,我還會有一種沖動,很想再拿一個籃子,奔跑著去挖蒲公英,但那些日子畢竟過去了,母親也老了,她不會再像當年那樣,為我煮一鍋美味的蒲公英粥了。
有些時候,我在一些特產(chǎn)店里能看見有蒲公英出賣,但那都是一些極其小棵的,而且葉子也被蟲子咬得斑斑駁駁的,跟村莊的比起來差遠了。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會去買,也許有人會像我一樣,對蒲公英有著特殊的感情吧,或許他們會買回來嘗嘗童年的滋味吧。
蒲公英是一種不起眼的植物,它那么不起眼,但卻依然不忘待著美好的愿望在空中自由的飛翔,我想就是蒲公英,帶給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著蒲公英跑的日子,跑去了我的童年,是那段苦澀的日子讓我更加懂得了生活,我要感謝蒲公英,它不僅帶給了我快樂的童年,還帶會了我怎樣去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