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本書已經看過兩三遍了,但是每次真的都有新的收獲。
全書共六個章節,通過印象筆記來對思維、信息、個人知識體系、個人信息庫、個人任務管理系統、人生軌跡六個大方面的記錄、建立、管理。最初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還以為和之前看的《evernote超效率數字筆記術》還有《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相類似,主要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印象筆記,如何更好的用。但是真的通篇讀下來之后,這樣的想法變得非常弱小,當然這樣的功能介紹肯定會有一些,但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怎么去做,更多是提供了一種思維和方向,讓我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而印象筆記不過是一個載體,一個平臺,一個媒介。它可以替換成任何其他的類似的軟件,但是卻絕對無法替換掉其中的精髓。
印象筆記,首先定位是一款筆記類的軟件,不重視編輯,不在意排版,更著眼于記錄、收集與搜索。
Inbox——收集箱,絕對是一個精妙的設計。它如同我們的存儲入口一般,把所有的資料、想法、記錄都堆積在這里。而想要真正的進入到體系中就必須要再經過篩選才行。而我們不可能每一次在做收集的時候就能對每一份資料或者備忘都做到精準的定位和存儲。但是如果沒有把資料放在恰當的位置上發揮作用,那么保存這份資料就失去了意義。再加上現在信息量過于龐大,而時間卻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切割成了大小不一的碎片,在短時間的資料收集過程中,根本沒有太多時間留給我們做存儲定位。Inbox應運而生,容納所有的資料,不論是語音還是圖片,不管是文字還是連接,全部收納在一起。那么什么時候進行分類存儲呢?這個可以視自身的情況而定。如果信息量特別大,那么每天晚上專門拿出一段不被干擾的時間進行整理、分類;也可以是一周、半月、一個月。我認為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份資料在Inbox里待了三個月還沒有分門別類的存儲,那么有可能它暫時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抑或者是不在自己的類別中,可以考慮放棄。現在網絡的暢通讓資料隨時可以回來,也可以時時保持更新狀態。
說到分類,這必然成為自己的軟肋。因為我是一名處女座,而且擁有不大不小的強迫癥,就是希望自己的分類是那么的精準,那么的perfect,可以讓每一篇文章,每一份資料都擁有自己的準確定位。不過這顯然很不現實,所以我常常是各種分類輪番上陣,結果沒有什么大變動,哭得只是自己不停的在移動筆記,卻沒有認真的對分類和筆記進行認真的思考。分類其實需要和自身的關注點相結合,從責任角色,個人中心出發,分別進行延伸擴展。社會、工作、家庭、事業、興趣、娛樂、人脈、財富……充分的思考自己的觸點,找出適合自身或者說重視的關注點,再加以細化分類,那么就形成了自身知識的獨特性,建立起了一個框架的雛形。
知識都是從信息一步步的加工形成的,從存儲知識——學習——內化——應用,最后才變成知識。而在信息轉變為知識的過程,在篩選時就要有意識的挑選和自身關注點相關的有用的信息,從而吸收轉化并且積累應用,這樣形成的知識才能被自身掌握,才是有效的知識。
在信息收集的過程中,紙質材料、手寫資料和電子化資料應該是半壁江山,各占一半。電子化資料很簡單,如果是容量比較小的,例如網頁、圖片、文件、單個或幾個小音頻,那么直接存儲在筆記中即可,如果是視頻、大量音頻等,那么就存儲在云盤中,把鏈接保存在筆記中,方便快捷。而紙質資料,如便利貼、紙質書筆記、手繪……完全可以通過拍照、掃描、OCR等方式變成電子化資料。
印象筆記中就有自帶拍照功能,可以把紙質資料轉變為掃描版,可以自動切邊,還可以識別便簽,通過設置后自動保存到相應的筆記本中。我原來也一直都在用這個功能,不過我發現需要放在對比明顯的桌面拍照效果更好,但是往往我們環境不是那么契合,這樣拍照出來的效果很有可能需要多次的重拍。我也是直到上一周才改用掃描全能王,感覺效果更好,編輯起來也很方便,而且也可以同步到印象筆記,還有云盤。
印象筆記是一款好工具,但不一定代表著需要承載所有的功能,那么它就變得臃腫、累贅。不如由幾個不同領域的專業app共同協作,專攻自己的長處,難道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嗎?我以前也是想著最好一款軟件打天下,其他軟件都不用裝。功能越多,雖然看似便捷了,但是承載和負擔也越重了,打開都不一定能快速反應,更何況隨時捕捉靈感。
在閱讀方面,其實可以通過建立三個筆記:書庫、筆記、書單,分別裝載對應的信息和筆記來讓自己的閱讀有所記錄,同時也可以給自己多多提供輸出素材。同時我們可以多多建立模板,把很多事情建立SOP清單、行動清單,通過清單記錄再經過反思,形成自身的經驗庫,為自己日后提供捷徑。
原來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的重點是在于閱讀時的應用和晨間日記的記錄。但是等到我真正的開始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突然發現這些記錄下來的方法不過是其中的一種思路而已。我可以直接套用,也可以進行調整,不一定要原封不動的搬用,按照自身的需求調整相應的項目或細節,讓方法、模板變得更加靈活,也更加個性化。
另外,全書一直在反復提到一個工具——便利貼。不管是零散收集、隨手記錄還是頭腦風暴、筆記摘錄都可以用得上。我自己也是最近在做快速閱讀的時候才認真、頻繁的使用,才真正發現什么叫便利貼。再結合全能王的掃描和上傳,很好的保存了當下的想法和思路。
我原來的標題是《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讓evernote更具創造性,但是我寫完這篇讀書筆記,我覺得應該改為“讓我們更具創造性”,因為其實書的主題雖然是印象筆記,但是真正是開拓了我們使用它的可能性,最終的落點還是在于人,在于我們對它的認知和應用到什么程度和可能性。軟件的好與壞、優與劣,不僅僅在于功能和服務,更多是可以支持我們多少的可能性。而它的無限可能性同樣也在于我們的思維和應用。兩者相輔相成,反而讓自己變得擁有無限的可能性。空間,打造成什么樣,完全在我們的念想和行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