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三三先生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潮汕人,從小在潮汕美食的熏陶下長大,后來父母便定居外地。一家人雖說常年不在家鄉,但卻心心念念著故土的美食與香茗。
吃一口故鄉的美食,品一口故鄉的香茗,大概是每個漂泊在外之人最簡單也最真摯的念想。
貼春聯,迎老爺,送大桔,炸酥餃,鹵鵝肉……還沒過年,小巷里的人家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家中男丁出力氣,婦人出手藝,緊鑼密鼓地張羅著過年前的活兒。
有偏愛粿類的人家,每到年前,家中的婦女就開始忙碌起來,做起甜粿,菜頭粿,紅桃粿,鼠曲粿等粿類來。
而在我家,每年新春必吃三寶:酥餃,鹵鵝,菜頭粿。
01.
"貪他油煎追,愛若菠蘿蜜。"
(酥餃也稱油煎)
酥餃是一種以芝麻、瓜冊、花生為餡料,呈金黃色的新春小吃,外形如鼓漲起來的荷包。正如其名,味道甜而不膩,嚼之脆而酥爽,實為一種老少皆宜的小吃。
整個制作過程十分簡單。皮所需材料為面粉,雞蛋,油,水,白酒,而餡所需材料為花生、芝麻、瓜冊。花生、芝麻和瓜冊需切成小塊狀,而面粉、雞蛋、油、水與白酒混合攪拌,和成面團,用包餃子的方式包好餡料,在鍋中倒入足夠的油,將一顆顆餃子炸至金黃色澤,放置陰涼處冷卻,餃子便有了酥脆感,名副其實的酥餃就做好了。
不僅潮汕人吃酥餃,廣東地區也有許多人家有吃酥餃的習俗,只不過換了個名字,在有些地方,酥餃也稱為油角,油仔。過年就得吃酥餃,為什么?因為吃酥餃寓意著來年的日子像只酥餃一樣——油油潤潤,富富足足。
熱情好客的潮汕人喜好分享,美食也不例外。家鄉有個優良傳統,做好的酥餃,要先讓長輩享用,親戚朋友,鄰里之間也要相互贈送一些,剩下的留到過年時請客人。親朋好友上門拜年時,男主人負責泡上一壺上好的功夫茶,女主人則端上一盤香脆的酥餃,以行待客之禮。
02.
"下酒最宜頭腳翅,助餐尤喜爛咸香。"
潮汕特產的鹵鵝是一種以獅頭鵝為原材料,用特制的鹵水進行鹵制的地方風味食品。味道香滑入味,肥而不膩。
鹵鵝所用鹵水絕對獨特美味,以醬油、冰糖、桂皮、砂仁、豆蔻、八角、南姜、蒜頭、香菇等鹵制而成。享用時,把熟鹵鵝放在砧板上切成厚片,往往淋上鹵汁,配上一碟蒜泥醋作蘸料,風味更佳。
做得一手好鹵鵝的姑姑常常會在重要的日子里從千里迢迢的家鄉運過來一只肥美的鹵鵝,鹵鵝先要祭祖拜神,再分給親朋好友,剩下的才歸自家享用。
時過境遷,家中的菜系都在不斷地更新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餐桌上絕少不了一盤鹵鵝與一碟蒜泥醋。
03.
菜頭粿又稱蘿卜糕,是以蘿卜為原料,以蝦米、瘦肉、花生,蔥等為輔料,常采用烙(潮汕地區稱"煎"為"烙")的方式進行食用的糕點,食之外酥內嫩,清香而不甜膩。
蘿卜需洗凈切絲,蝦米浸泡至軟,瘦肉、花生與臘腸切成小顆粒,蔥與芹菜切珠。油鍋燒熱下油爆香蒜,蝦米,加入蘿卜絲、瘦肉,臘腸,花生等適量調味料煮至蘿卜絲軟身。
粘米粉用冷清水攪拌成粉漿,加入蘿卜中攪拌均勻,盛入已搽油之盆中,放入蒸籠內蒸約40分鐘,后將蔥珠及芹菜珠撒于上面再蒸約1分鐘取出即成。
菜頭粿是采用蒸的方式進行制作的,食用的時候往往經過"烙"的方式進行加工,味道更加香脆。
新春佳節,村里的大伙們都開始蒸上一籠菜頭粿,蒸的過程冒出團團的蒸氣。常聽長輩們說,蒸菜頭粿吃,往后的日子才能蒸蒸日上,看來,吃菜頭粿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望。
長大以后,回家鄉的日子越來越少,很少機會能夠看到家鄉的風景,吃上家里老人做的正宗小吃,年味漸漸地變淡。
好在爸媽的手藝還在,過年前的幾天,一大清早就來到菜市場購買各種食材,準備好各種道具,風風火火地就做起了酥餃。
遠在家鄉的姑姑常常把自家鹵好的鹵鵝寄到家里來。
空閑的日子,媽媽會動手蒸一籠菜頭粿。
于是吾家之三寶集齊矣,年味亦漸濃。
年味成了每個中國人日夜牽掛的味道,漂泊他鄉的游子渴望重溫故鄉的美食,漸漸長大成人的大人懷念陪伴漫漫少年時光的家味。
年味在家中等你,你赴昔約尋家味。
寫得不好 ?請多指教(∩_∩)~
三三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 ?雞年大吉?
愿我們都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
和喜歡的食物在一起 ?o(≧?≦o)
近期關于美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