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力行
概述
本節主要講述思維轉換并非都是立即發生的。如同斯蒂芬對孩子的教育,是需要時間去發現自身定式,改變自己形成新的思維模式,最后才達成轉變的。而且斯蒂芬提出,思維模式和性格息息相關,如果不把性格和視角上的改變結合起來,是難有成效的。
有所思
·咋看之下,小標題似乎和內容并沒什么關聯。這個標題是作者的本意?還是譯者的意思?是想告訴讀者,不管轉變是立即發生,還是緩慢進行,都需要身體力行,從行動中獲取?
·思維模式和性格息息相關,改變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那我的性格,和我的思維模式,應該怎么去做結合,從而達成改變?
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定式
概述
本節先引用艦長和燈塔的例子,來隱喻:個人魅力遇到燈塔式的原則也是要做出讓步的。并進一步講到,這些原則從歷史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它們是歷久彌新、顛撲不破的。并且不因膚色、宗教、民族和國界不同而不同,它們都是淳樸的。
斯蒂芬進一步提到原則不同于實踐,實踐是個別、具體的,而原則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同時原則也不是價值觀,盜匪可能有相同的價值觀,但是他們違背了良善的原則。
如何捉住原則的本質?最簡捷的方法就是:設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
有所思
·這里講到的原則很抽象,如果僅從歷史篩選這個角度上看,那中國歷史會總結出許許多多的原則。但是里面部分原則也會不適用于當下這個時代,這是否可以進一步去甄別?
·對于這一節,我更趨向于是,實踐是行為、舉動,但是這個行為舉動都是隨心(原則)而動的,不同的心去進行同樣的實踐,得到的是不同的。相反,如果有這相同的心,即便實踐方式不同,可是可以達到殊途同歸的。
成長和改變的原則
概述
本節說明了人們對個人魅力論的追捧是因為其宣揚能跨越漫長的自然成長過程。而成長的原則卻恰好就是循序漸進。人們總企圖走捷徑,跳過關鍵步驟來達到目的。最終實踐唯一的檢驗標準。如同求知需先暴露自己的無知;理解需要耐心聆聽、坦誠理解對方;企業的發展、個人的成長皆是如此。
而改變的原則來源于自己和經歷,而非外力。疏導善于外力強迫。未曾擁有,則不知為何分享。
有所思
·“總企圖走捷徑,跳過關鍵步驟來達到目的”,這里嚴重中槍。這也是最近的一些經歷。但是很奇怪的,當企圖走捷徑的時候,內心的欲望無限,總希望獲得更多。而到了真的認識到,自己是無知的,通往目標的道路上,需要一步步的前行,即便知道自己與目標仍有很遠的距離,但是內心卻是踏實的。或許這就是從原則出發去做實踐的效果吧。
·“在關系和氣氛緊張的時候,交到會被視為一種評判與否定”,這是一個技法。
·從未擁有,又怎么知道分享的價值。這一點與近期花橙匯的舉動暗合。道理懂得許多,但是為什么這些道理會形成,為什么要遵循?體驗一把比言語更來得深切。如果我想弄懂什么,是否也可以自己去設置一些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