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
概述
這一節,斯蒂芬·柯維羅列了10個人們常提出的問題,從個人事業有成但不幸福,到企業管理缺效,再到個人發展已經家庭教育等。
斯蒂芬·柯維并沒有從其中某個問題展開分析,而是講了他自己的往事——他與妻子在面臨孩子教育是如何從錯誤走向正確的。他們一開始陷入了,只要他們做好鼓勵、支持者的角色,他們的還在就能變得成績優異,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棒球手,但是事與愿違。后來,在斯蒂芬·柯維研究思維定式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其實是困在自己的思維定式里面——“表面的言行終究掩蓋不住其背后的信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幫助。”
斯蒂芬·柯維最終覺悟: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那些不懂的東西
·期望理論:激動力量=期望值×效價,在這個公式中,激動力量指調動個人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強度;期望值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判斷達到目標的把握程度;效價則是所能達到的目標對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這個理論的公式說明,人的積極性被調動的大小取決于期望值與效價的乘積。也就是說,一個人對目標的把握越大,估計達到目標的概率越高,激發起的動力越強烈,積極性也就越大。
·自我實現預言:即使自己的預期成真的預言。積極的或者消極的預言,強烈堅持的信念,或者錯覺(被宣稱是真實的,其實是錯誤的),都可能足以影響到人們,使人們的反應最終會導致先前錯誤的預言實現。如同上圖,人陷入了情緒-行為-結果這一循環中。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期望和贊美能產生奇跡。
有所思
·從構文上,作者先拋出了我們常見的10個問題,讓我們被吸引,愿意繼續往下探求答案。但是他不從10個問題中進行分析,而是從及的經歷進行分析。一來避免了其他問題沒能一一分析的尷尬,二來自身的經歷顯得更加有說服力。
·按文中的意思,其實個人的成長,是非外力所能決定的。如同他們用盡各種方法希望能幫助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一般。
我們對待問題的看,是指什么呢?是否我們都是指看到問題的表面,卻未曾繞到它的背面看看?斯蒂芬·柯維看到了孩子不優秀,卻未看到,孩子總有他不如別人的地方,不可能事事完美。那,我現在有什么問題,我是怎么看他們的?
十個問題中不乏有中槍的:時間不夠用。其實,我需要那些時間來做什么呢?我都用來做了什么呢?為什么要做呢?不做會有什么問題嗎?可能更多的,還是我“求快與貪多”的心理在作祟吧。就像,慢讀有它的意義,值得去做,但是公眾號的那些文章,我是為了什么呢?可能并非是為了那些需要的人,更多的是自己想去得到那種期待的滿足感。這也是那種滿足感未曾出現得原因吧。
2、品德與個人魅力孰重
概述
斯蒂芬·柯維提及他在對美國所有成功學進行研究之后,發現前150年的作品大多強調“品格”,而一戰后,開始轉變為強調“個人魅力”,有讓人注意人際關系與公關技巧,和鼓吹盲目積極樂觀者兩個方向。他提出“個人魅力”里面有一些內容是正確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在玩弄手段,帶有欺騙性。他提出不管是那一部分,“個人魅力”是指標不治本的,即便有時獲得了暫時的效果,但是深層的問題還是會繼續浮現。
然后他在此講述上一節所提及的孩子教育的問題。他們基于維護自己模范父母的形象多于對孩子的關切,所以企圖用技巧來改變孩子,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與快樂。而當他們選擇調整能信的動機和對孩子的看法,從客觀的去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特色、個性與價值。斯蒂芬通過這種方式,即解放了自己,也讓自己的孩子找到自發成長內內在要素。
有所思
·“個人魅力”中,有部分內容是正確的。那“個人魅力”是否是因為對這些正確的內容,進行了錯誤的理解和解讀所產生了?
·技巧具有一定的速成性,但是有其弊端:無法根治。
·如同斯蒂芬一開始對他的孩子,我們···好吧,就我,是否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其實內在的動機都并非表面上看的為了對方,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我要如何去培育內在的安全感,不再通過外求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