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熊逸版》第一輯,2022年1月讀了2冊。
半年之后,在熊逸老師的“現代人的大歷史觀”引領下,用早起共讀的時間,繼續踏上“讀史大工程”恢弘之旅。
Day 1-君王謚號為什么越來越長?
“謚”這個字,右半邊是“益”,有“增加”之意,“謚號”從字面看,就是給死者新取一個名字。
在周朝傳統里,天子和諸侯的謚號原本都是一個字,兩個字的謚號是進入春秋時代,隨著禮崩樂壞而出現的。進入戰國以后,周天子和諸侯們都開始從一個字的謚號變為兩個字的謚號,時代越前進,統治者們的謚號字數越來越多。
唐玄宗很喜歡給列祖列宗的謚號添字,風氣一起,越來越長。司馬光時代,宋神宗的謚號是英文烈武圣孝皇帝,6個字;繼位的宋哲宗為父親加了10個字,下一任宋徽宗又添了4個字,變成了20個字……
商議謚號的都是雇傭制度下的大臣,對皇帝的褒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變得不可能,謚號自然就“通貨膨脹”起來。
20220714
Day 2 山崩在古人眼中意味著什么?
宋末元初,退隱在家的大學者王應麟,對《資治通鑒》為什么要記一筆“虢山崩”,給出的經典回答是:國主山川。
這個命題出自《左傳》,意思是高山大河是國家的命脈。這句話有三層解法:
樸素的意思:一個國家必須依靠山川形勢;
周朝人的意思:高山大河有神秘力量,可以保佑人,也可以懲罰人;
漢朝人的意思:統治者所作所為,國家的善惡興衰,會和天地山川發生感應。
王應麟相信,既然“國主山川”,山崩就是亡國征兆。虢山當時屬于魏國,山崩預示國難,魏國將來被秦國吞并。而從天下角度看,何止魏國,所有諸侯國將來都會被秦國吞并,周朝覆滅,秦朝取而代之。
王應麟也是在借古傷今,因為他生活的時代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很多宋朝遺民將宋朝滅亡的原因追溯到王安石變法,恰恰在變法勢頭最勁的熙寧五年(1072年),少華山發生了一場很嚴重的山崩。
就在這一年,54歲的司馬光離開權力中心,退而著書,默默編修《資治通鑒》,對于“虢山崩”這種歷史事件,他只記錄,不評論。
20220715
Day 3 “日食”的天人感應,如何演變為一種話術?
周安王五年(前397年)發生了日食,《資治通鑒》對此事的記載是四個字“日有食之”。
《詩經》對日食的記載就是“日有食之”,《春秋》有“日食必書”的說法,只要發生,必須記錄。對古人來說,日食是上天對人類的示警。
司馬光時代,人們對日食成因,不但理解到位,還有能力做出非常精確的日食預測了。當司馬光為什么還要學《春秋》那樣記載日食呢?
聯系儒家的“神道設教”思想,統治階層一定要表現出虔誠,帶領人民恭敬祭祖。作為大臣,只要心照不宣地把天人感應當真,那么皇帝就不能無法無天,皇帝顧忌的不是日食本身,而是大臣們借著日食呈現出來的集體態度;對皇帝而言,如果三天兩頭被大臣指摘,也沒有面子,如果變成老天爺批評自己,都好接受。
因此,《資治通鑒》固執地延續《春秋》的傳統,認證記載各個時代的“日有食之”。
20220717
Day 4 秦國設陜縣有什么好處?
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秦國和晉國(主要是魏國參戰)在武城交戰。輸贏勝負如何,《資治通鑒》沒交代,《史記》也只是多交代了一點,說秦國在陜這個地方設置了一個縣。
秦國地盤上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函谷關,是秦國向東進兵的出口,陜縣在函谷關的東北,在陜設縣,等于在函谷關外設置了一處要塞,進可攻,退可守,向東擴張之心昭然若揭。
所以郡縣的出現有兩層含義,一是加強中央集權,而是加強邊防。
戰國時代,年年大敵當前,沒有歲月靜好,生存法則,就是以中央集權為第一,后來商鞅變法 ,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四處設縣,中央集權程度越來越高。
20220718
Day 5 蜀國為什么面目模糊?
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秦伐蜀,取南鄭。”
按今天的行政區劃,秦國位于陜西,蜀國位于四川。秦國想要開疆拓土,一條路是出函谷關向東,去打中原諸侯,另一條是向西南去打蜀國,向東南去打楚國。
南征,對應今天的地理,大約在陜西漢中,在秦、蜀關系中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然而蜀國歷史如何發展,文獻記載相當欠缺。正像李白《蜀道難》所言:“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進入戰國時代以后,蜀國的活動常常見諸歷史,但即便時隔多年,在蜀國徹底被秦國吞并,成為秦國的大糧倉,蜀地也沒能擺脫荒蠻感,被當成流放罪犯的地方。
蜀文化真正融入華夏系統,是漢朝才發生的。
20220719
Day 6 如何解讀吳起的“在德不在險”?
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魏武侯繼位。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
吳起還舉了三苗氏被大禹所滅,夏桀被商湯所滅,商紂被周武王所滅三個例子,得出結論:國之寶藏,并不在天險,而在于德政。
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所講的“德”,不是目的,而是“基業長青”的手段,一言以蔽之,就是凝聚力。統治者對“德”的需求,本質上就是對凝聚力的需求。
周朝有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大事只有兩件,一是祭祀,二是打仗。周朝仍早早就意識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憂患從何而來?最好的憂患就是身邊有敵人虎視眈眈。就算沒有敵人,也有必要制造敵人。
共同的恨,永遠比共同的愛更容易凝聚人心。
20220720
Day 7 吳起的悲劇說明了什么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西河對話之后,《資治通鑒》記載了有關他的三件事:與田文爭功;離開魏國投奔楚國;在楚國的作為。
魏武侯繼位不久,國家總理職位空缺,田文上位,吳起不服,與田文理論:統帥三軍、安定百姓、鎮守河西,這幾方面誰更厲害?田文答:您更厲害。但:
“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在主少國疑的過渡時期,穩定,而非發展,是政治的第一要務。以吳起這種上進心爆棚的人,一旦上位,肯定要搞改革、出業績,必然導致人心惶惶,導致本已不穩定的局面越發不穩定。
按理說,新舊權力平穩過渡后,資歷應該讓位于能力。但田文之后的總理是公叔,又出現了管理學上又一個經典難題:一山不容二虎。公叔通過陰謀詭計,成功離間了吳起和魏武侯的關系,吳起離開魏國,投奔楚國。
到了楚國后,吳起的身份是外臣,被楚悼王重用,吳起大刀闊斧第引領楚國走向變法圖強之路,但也因為向世襲制開刀,得罪了貴族勢力;而且因為楚國變強,開疆拓土,楚國土地變多,總要稀釋核心地區的人口,改革帶來的紅利對很多楚國人來說反而成為負擔。
”于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一代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吳起,最終把自己帶上了人生末路。
20220721
Day 8 模范昏君趙敬侯為什么能執政十多年
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秦趙韓三國都有國喪發生,新舊權力交接隨之而來。
趙武王薨,國人復立烈侯之太子章,是為敬侯。
趙敬侯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但《資治通鑒》完全略去了他的生平事跡。根據《韓非子》記載,趙敬侯是一個徹底脫離了高級趣味的人,縱酒好色,胡亂殺人,但是,他居然過了十幾年安穩的好日子,對外沒有喪權辱國,對內沒有大臣作亂,還讓趙國在國際舞臺上相當活躍。這樣一個模范昏君,竟然沒遭報應,實在沒天理。
韓非子借趙敬侯的例子闡述了一個道理:一名合格的統治者,只要會用人,能洞察臣子說話的真偽,就算荒淫無道,國家也能屹立不倒;相反,如果統治者缺乏這種稟賦,就算節儉勤勞、嚴于律己,國家也會滅亡。
難怪《韓非子》經常被人唾罵,它講的都是實打實的管理技術,對仁義道德完全不屑一顧,對被統治的蕓蕓眾生也毫無惻隱之心。
當一個現象無法與所持觀點相呼應,就算高手如司馬光者,也會因尷尬而緘默吧。
20220722
Day 9 吳起的人生終局是怎樣的
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吳起在楚國之所以能大展拳腳,全靠楚悼王的重用和支持,但他也因改革而四面樹敵。楚悼王死后,貴族們馬上作亂,追殺吳起。吳起無處可逃,趴在楚悼王尸體上。叛亂分子射死吳起時,免不了射中楚悼王遺體。楚肅王即位后,盡數誅殺叛亂分子,將七十多家貴族滿門抄斬。
《呂氏春秋》就很欣賞吳起的急中生智,死到臨頭還能布下戰局,痛快淋漓地為自己報仇雪恨。
吳起一死,人亡政息,短短幾年的改革事業轟然破產,但楚國的國力確實有了明顯提高,作為南方諸侯,實現了飲馬黃河的壯舉,應該說有吳起很大一部分功勞。
20220724
每天讀點書·1年100本
一頁紙早起共讀(9天完成)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年)~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