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本遍地都是權術謀略的書,是研究權謀者取之不盡的思路源泉。
喝著茶,看著書,細細思量,不時感覺汗出于背,細思極恐!在古代這書是給皇帝看的。主編是穩如老狗的司馬光。
帝王這職業,做的便是以權術謀略君臨天下的活。可以說是非常匹配的。但普通人看,一樣會受益匪淺。
千百年來,斗轉星移,科技爆炸,唯一不變的是人性??促Y治通鑒就是了解人性,這世界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組成的,讀懂人性,也就參透了世界的本質。
權術謀略簡稱權謀,這東西就像PC,沒人會承認。因為上不了臺面,可暗地里P的人不少;又像臭豆腐,人人聞到都捂鼻而過,有時路過還要謾罵一句:“真臭!”但這改變不了依然有很多人愛吃。
書里記載了無數帝王將相傳奇的人生。他們的言論、行為都被記載成史,這書寫了長達1300年的歷史,如果理解透徹了,相當于比不看史的人,多出來1300年的生活經驗。
如果生活工作中,因為利益關系需要和這些凡人爭鋒相對,必然會有極大的優勢,甚至是降維打擊。
就算你看完什么也沒學到,光是那種日月輪轉、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對提升氣質和大局觀也是大有裨益的。
認真看完之后,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基本氣質還是有的。毛主席他老人家看了17遍,普通人看個一兩遍,在職場、商場、官場、情場等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場景,都更容易走向成功。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玩的權謀,都能在資治通鑒里,找得到對應案例。這些東西都是咱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但不懂古文連故事情節都看不通暢,更別提理解人物意圖,領悟權謀思維了,鑒于這種情況,我專門開了這個百家號,從權術謀略的角度講解資治通鑒,如果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能力看古文,可以關注我。
從公眾號搬了幾段解讀過的材料上來。
一.軍神吳起是如何敗于豎子之手的
《資治通鑒》周安王 姬驕 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blockquote>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譯文:吳起在魏國變法久了,很有成績。魏相公叔痤的夫人是公主,他開始害怕被吳起取而代之了。
某幕僚對公叔痤說:“搞吳起容易。他確有能力,但自視甚高,受不了委屈,剛則易折。
咱們可以盤盤他,您先跟魏武侯說:‘吳起是個人才,但咱魏國廟小,恐怕吳起這尊大神無意久留,您不如招他為駙馬’。如果吳起沒久留魏國的打算,肯定會拒絕賜婚,那樣的話您就要早做打算了,絕不能讓吳起為別國所用?!?/p>
同時這幕僚又對公叔痤說:“建議王上給吳起賜婚前,您先邀請吳起到府上赴宴,在宴會上交代夫人盡情的折辱您,吳起見識到了公主的刁蠻,必定會認為魏侯家的家教很差,也許會婉言拒絕王上的賜婚,到時候他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公叔痤聽從了幕僚的建議,吳起果然拒絕了魏王的賜婚。魏武侯開始懷疑吳起的忠心,但還不愿意完全相信,一時沒有下定決心要處理吳起。 但吳起回府之后緩過神來,越想越害怕,覺得魏武侯已經動了殺心,于是連夜逃到楚國去。
幕僚權謀的高明之處:
1.無副作用,萬一計劃沒有成功,不會對實施者造成任何反噬。
2.沒有破綻,整個流程行云流水,沒有任何反常,無法喚醒人的警惕性。
丞相邀請官員是很常見的事情,皇親國戚向君主做一個善意提醒也是理直氣壯。
而陰謀卻包裹在這兩件尋常事情中。公叔痤并沒有欺騙任何人,利用的是信息不對稱。
魏王和吳起不知道這兩件事,是感受不到陰謀的影子的。
這就是檀道濟三十六計里,開篇就點明的:“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标幹\要隱藏在最常見的事情中,才容易得逞。
3.穩賺不虧,萬一吳起真娶了公主,有朝一日,吳起凌駕于公叔痤之上。請吳起吃飯是主動示好,提議嫁公主更是向吳起示好。在吳起眼里公叔痤還是個厚道人,要是吳起真當了丞相,到時候公叔痤也不至于成為吳起心里的敵人。
規律總結:?先向領導報告某個人的心態問題,但空口無憑,還需要設計一個實驗去幫領導驗證這一心態。另一面,誘導對方做出特定的行為來迎合那個實驗,確證先前的心態猜想,毀譖工作宣告完成。
惜哉吳起,英雄不識權變,敗于豎子之手,不亦悲乎?
二、荒誕故事背后,大多隱藏著合理真相。
《資治通鑒》周烈王 二十八年
成侯鄒忌惡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為將三戰三勝,欲行大事,可乎?”
卜者出,因使人執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臨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譯文:?成侯鄒忌和田忌不和,有一天鄒忌派人拿著十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紹道:
“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三勝,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兇如何?”
卜卦的人剛走,賣卜者就被鄒忌派人逮捕了,并扭送到齊王面前,驗證這番話。
田忌解釋不清楚原由,于是率領私兵進攻齊都臨淄,要求齊王交出鄒忌,當面對質。最終沒有攻克臨淄,于是逃往楚國避難。
解析:?這段材料記載了鄒忌和田忌爭權的故事。鄒忌是齊國相國,還是個帥哥,《鄒忌諷齊王納諫》應該都背過。
田忌大家也知道,《田忌賽馬》小學課本就有,同時田忌還是田氏齊國的宗室大將。
這段材料,每次看到都覺得不對勁,可又說不清楚哪里不對,直到最近才略有感悟。
歷史記載邏輯不通之處:
1.鄒忌陷害田忌的手段太弱智。哪個謀反的腦子宕機了,會當街算吉兇?連小學生都騙不到的套路,是怎么使一代霸主齊威王相信的?
況且占卜事件發生在馬陵之戰后不久。真要謀反也是戰后,趁還沒有交軍隊時謀反。哪有軍隊在手不謀反,交了軍權后倒想謀反的人?就算齊威王智商欠費,身邊其他人就沒一個清醒的嗎?
2.田忌的反應太反常。鄒忌用這種漏洞百出的套路,去陷害一個,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宗室大將。
如果田忌智商在線,難道不是應該和西晉時的石苞一樣入宮解釋嗎?為什么田忌要發私兵攻皇城?
要知道沒有正規軍,想拿下皇城簡直是癡人說夢。雖然史書沒有記載齊威王和田忌的具體關系,但從齊威王兩次把軍權交給田忌攻魏來看,兩人之前是有信任基礎的。
3.鄒忌的結局太詭異。讀過后續歷史會知道,田忌沒死,齊威王死后齊宣王繼位,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于是把他接回了齊國。
詭異的是,田忌回國后,鄒忌并沒有得到處罰,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好久以后,我才想明白,問題出在哪里:
田忌是個,目無齊王,功高震主的權臣。
《田忌賽馬》的故事眾所周知,田忌在孫臏的指導下,贏了齊威王一千金。
金子不是重點,齊威王不差錢。重點是田忌竟敢贏自己的領導,一點都不給齊威王面子。
到底誰是老大?現在的下屬陪領導打籃球,都是防都不敢防,領導都是如入無人之境。
田忌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太不把齊王放在眼里。
另外,對歷史熟的朋友會知道,孫臏在魏國受害時,被龐涓挖了膝蓋骨。是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
可奇怪的是,這個齊國使者,把孫臏交給了田忌,而不是交給齊王。
也就是說,在使者回國匯報的順序上,他是先田忌而后齊威王的。
他到底是齊國的使者?還是田忌的使者?由以上兩點判斷,田忌是齊國的權臣。
不說是齊威王的曹操霍光和劉裕,最起碼也是齊威王的鄧鷙。齊國不是齊威王一個人的齊國,而是田氏齊國,而田忌,就是田氏貴族推選出來掌軍的代表人物。
他是宗室領袖,軍中宿將。他有絕世軍師孫臏的輔助,他三戰全勝,把中原霸主魏國打成齊國小弟??梢哉f是威震天下了。
一個眼里沒有王的宗室大將,擁有橫掃天下的聲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攜不賞之功,很顯然,田忌功高蓋主了。
他有了謀反的能力。不管有沒有謀反的心思,齊威王都必須搞掉田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罪不在謀反,罪在田忌有謀反的能力,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要田忌倒臺的是齊威王,鄒忌只不過是臺前的一顆棋子,齊威王才是幕后主使者。?
是齊威王指使鄒忌做局陷害田忌,而田忌最終也意識到了這一切。所以不管田忌開始時怎么隔空解釋,齊威王都選擇裝糊涂。
進宮解釋又不敢,怕齊威王扣留他,所以只好帶領私家軍隊進攻臨淄,要求齊威王交出鄒忌。
其實,田忌并沒有真的計劃攻進皇城。手上沒有正規軍隊,想攻破皇城,簡直是癡人說夢。
田忌在解釋不清楚后,就意識到了,是齊威王在幕后指使鄒忌,于是打算逃亡楚國了。
但不能這么空手去,最少也要謀個反表個態。表示自己跟田氏齊國徹底決裂了,而不是去楚國當007的,算是交給楚王的投名狀。
另一方面,田忌想利用謀反行為來提高自己的政治價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楚國和齊國談不上敵人,但也是亦敵亦友,時敵時友。楚國只要把田忌這顆旗子,握在手上,總有一日,會有大用。
因此田忌在楚國,便有了政治地位,畢竟政治犯是最值錢的,到楚國后不久,楚王封他為侯。
還有一個考慮就是,他想通過用私兵進攻皇城的行為,委婉的告訴齊王:“我沒啥頭腦,沒啥能力,也沒啥號召力,您看我干的事,像一般人干的嗎?只有傻瓜才干得出來,所以,麻煩您幫幫忙,通融一下,放過我吧!”
同時,他謀反打的旗號,是要求齊威王交出鄒忌。也就是歷史著名謀反口號“清君側”。七國之亂時劉濞用過,靖難之役時朱棣也用過。
這個口號的好處在于能進能退。田忌沒有打反對齊威王的口號,主要是為了,以后能有機會返回齊國。
田忌沒有把事情做絕,如果打的是反對齊威王的旗號,這事情就沒有反轉的余地了。打個反奸臣不反皇帝的口號正好,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果然齊威王死后,太子齊宣王繼位,齊宣王知道田忌受了委屈,立刻把田忌招回齊國重用。
至于鄒忌,他一開始就是齊威王的棋子,干的所有事都是為了維護皇權穩定,他只是皇權門前忠心耿耿的狗,齊王自然不會降罪于他。
這么解釋的話,一切都由荒誕變得合理了。
寫到這里,本來應該結束了。突然由齊宣王召回田忌的事,想起來李世民貶斥李績的故事。
再加一點吧,算是畫蛇添足。李世民臨死時故意把徐茂公貶到了外地,再交代李治上臺后把李績招回來。這一來一回,憑空多出來了一份李績對李治的感激之情,從此徐茂公更加忠于李唐,士為知己者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就是毫無成本的施恩術,是天可汗李世民的權謀思維。
回到田忌這邊,田忌流落異國十數年,齊宣王為他洗刷了冤屈,讓他重新為故國效力。田忌此時此刻的心情,應該恰如一千年后李績彼時彼刻那樣吧。
三、權力漩渦中的無奈,商鞅為何刻薄寡恩
材料:《資治通鑒》周顯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
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br>明日,秦人皆趨令。
譯文:?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數以千計。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
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的人帶頭犯法。” 要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以劓刑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贏虔。以黥刑處罰了,傳授他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守新法了。
解析:?商鞅的歷史評價褒貶不一,推崇商鞅的一般是做實事的人,比如說:桑弘羊、諸葛亮、王安石、李德勝等等,行事風格或多或少都有法家的影子。
貶低商鞅的一般是諸如司馬遷,司馬光,賈誼、趙蕤這些人,大多以著書立說而揚名于世。
商鞅對我研究權謀有很深的影響,因此我打算多寫篇關于商鞅的文章。有朋友反映昨天我寫的“帶團隊的四大法寶”不夠深刻。在這里我解釋一下:
第一是我平時比較忙,每天都忙到好晚才有空,文章大多是晚上回家之后洗完澡,躺床上看資治通鑒時,臨時起意寫的。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有時候寫的不盡人意,今天周末,我可以多寫點。
第二是權謀這東西,并不特別光明正大。如果寫的太露骨,我擔心會影響點贊和轉發量。畢竟做自媒體,點贊和轉發是很重要的。因此有些不適合講的太明白的東西,我會刻意的模糊處理,講的淺顯籠統一些,避免大家點贊和轉發的時候,引發朋友的不適。
很多東西講的太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比如說權謀如何應用這塊,是最關鍵的,但太過陰暗。
現在管控的嚴,因此我不想哪天會被和諧,只能盡量的把權謀寫得,更符合主流價值觀一些,至少不能相悖。
且行且珍惜吧,需要自己多舉一反三,活學活用,看不看得懂真的要隨緣了,權謀應用這一塊以后如果環境好會講,最近這段時間,我只打算講思考方式。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說回商鞅。史學家對商鞅的評價是不高的,這直接影響到了群眾對商鞅的評價,我們來看看司馬遷是怎么評價商鞅的: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馬遷的意思簡單點說就是:商鞅刻薄寡恩,靠攀關系上位,最后作法自斃是活該。
這直接影響了,后世對商鞅的印像。畢竟司馬遷寫了號稱史家絕唱的《史記》,是乞立不倒千百年的意見領袖。
這就是司馬遷的幼稚之處,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更不懂權謀。他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并不冤,因為他不懂漢武帝,也不懂商鞅。
商鞅做過很多得罪人的事,最嚴重的,就是開篇材料里的那一件。太子犯法,把秦王哥哥的鼻子都給削了,我想想都覺得痛,不由自主的摸摸自己的鼻子,看還在不在。
尋常人看到這段材料的想法就是:商鞅有必要這么上綱上線嗎?罰點俸祿,降降職位意思意思得了,實在不行廷杖打一頓也是可以的,至少身上不掉東西。
還主動減低處罰,人家雖然被處罰了,說不定不光不恨你,還會感激你放他們一馬。何必這么一根筋,把太子,武將領袖公子虔,文官領袖公孫賈一次性都給得罪了,一個貴族鼻子沒了,以后怎么見人,一個文官臉上刺了字以后該怎么混官場,商鞅這不光是要殺人,他還要誅心啊,被施刑的人該多恨商鞅,實在是太傻了。
其實,用權謀的眼光看,咱們就會發現商鞅的用心良苦。
首先,商鞅的智商是正常的,這一點在魏國的時候就有體現,當時他的老師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他,魏王不重視,于是公叔痤說:如果您不用他,就殺了他,不要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
其實公叔痤說這話,并非真心想殺商鞅,只是以退為進,拐著彎在強調衛鞅真的很有才,不能不用。
結果魏惠王仍然是不聽,反而覺得自己的叔叔病糊涂了,說話前言不接后語,一會讓用一會讓殺這不神經病嗎?
公叔痤見魏王不用商鞅,于是趕緊把衛鞅叫來,說讓他趕緊離開魏國,魏王要殺他了。
結果衛鞅直接回了一句:我不走,魏王既然不會用我,自然就不會殺我。
這一句話的內在邏輯是:如果魏王覺得我沒本事,他懶得殺我,我又沒得罪他;如果魏王覺得我有本事,就不會殺我,只會留用我,除非魏王是個變態,然而大家都知道的,魏王雖然有點迷糊,但不是變態。
這話邏輯嚴密,不是笨人能說出來的,況且看看《商君書》,寫的也是有條不紊讓人嘆服。所以說,商鞅不傻,他在削公子虔鼻子的時候,是慎重考慮過后果的,既然他知道后果,為什么還要這么干?活膩了嗎?
并不是,他這么干恰恰是為了穩定秦國,穩定新法,穩定自己的地位。為什么?
首先,秦國剛開始變法才一年,變法就是改變利益分配模式,必然要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秦國貴族和官僚的根本利益,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些人已經在蠢蠢欲動了,而此時的秦國沒有后來一打五的霸氣,還很弱小,經不起搞內訌,一旦起了內訌,周邊強國順勢進攻,我大秦要亡。
所以要暫時穩住這些貴族,為變法爭取時間,穩住貴族唯一的辦法就是取消變法,咱們不變了成么?
不成,商鞅入秦就是來變法的,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就如同蔣介石說的:不反腐亡國,反腐亡黨。不變法要被外部勢力滅國,變法又要被內部勢力造反。
既然變法還是得繼續,那怎么安撫這些利益被侵犯的權貴呢?商鞅的辦法就是把秦國的實權人物都得罪個遍,削了秦王哥哥的鼻子,徹底得罪了宗室權貴,往公孫賈臉上刺字,徹底得罪了文官集團,處罰太子的太子師和太子傅,這下可好,把太子也給得罪了。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在那些被傷害利益的貴族眼里,只要秦王嬴渠梁一死,商鞅馬上就會被清算,就好像楚悼王和吳起一樣,甚至比吳起還要慘,因為你商鞅連太子都得罪了,太子可是未來的繼承人,看你還能蹦噠幾天。?
同樣的案例還有武則天,武則天之所以早早的把李旦立為太子,就是給心懷李唐的勢力吃一顆定心丸,暗示他們別急著以命相搏,等著就好,別跳出來拿命觸朕的霉頭,天下遲早還會姓李。
秦國這些貴族有了這樣一種希望在,不至于絕望,在沒有十分把握能造反成功的時候,就不會造反,畢竟造反有風險,只有徹底絕望的人才會和人拼命,這就是:事別做絕,給別人點希望,不然他會找你拼命!?
大家雖然得到的好處沒有以前多了,但猥瑣活下去還是不成問題的,都拖家帶口的,不到最后關頭,沒有承擔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的風險的必要,所以忍忍吧,等嬴渠梁死了,咱們再反攻倒算,到時候還是咱們的天下,咱們該怎樣還是怎樣。
一旦貴族有了這種心態,秦國這個風雨飄搖中的國家,也就暫時穩住了,這是商鞅用自己未來的命給秦國續命,以命換命。
第二,穩定新法。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殺猴給雞看,殺雞儆猴已經夠立威了,殺猴儆雞的威懾力自然不言而喻,新法的威嚴自然也就立起來了,上來就把秦國的三公和太子法辦了,以后辦誰都會讓人心服口服,因為法貴一,一視同仁的一。
第三,穩定自己的權力地位。但有高位,豈無實地。自己的權力是變法的發動機,沒有權力該怎么施展才學實現抱負?沒有權利一切都是空談。
商鞅的權力哪里來的?秦王嬴渠梁授權的,所以商鞅只是權力的代理人,他并不永久擁有權力,有些人靠近權力久了,總覺得自己擁有了權力,從而胡作非為,自取滅亡。
而商鞅知道自己的權力來源于秦王,所以為了讓權力的源泉放心授權給予更大的權力,主動通過得罪宗室,得罪太子,得罪文官,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體全得罪個遍,這樣秦王才能放心。
為什么?因為這樣的人是個孤臣,皇權最怕謀反,而孤臣是沒有力量謀反的。蕭何為什么以貪污自黑,為的是降低自己的聲望和影響力,好讓劉邦放心。海瑞為什么不管怎么蹦噠嘉靖都不殺他,因為海瑞把人都給得罪了,他沒有黨羽,是個孤臣,再蹦噠也就是三尺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想要得到重用,如果走投無路,可以考慮去做個孤臣。
如果商鞅利用秦王給的權力到處收買人心,搞儒家的那一套,和光同塵,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別說變法,想都不用想,秦王嬴渠梁第一個不答應,為什么?
因為利用皇帝的授權去收買人心,這是想干什么?這是想架空皇權,有謀反意圖,多少皇帝連武將文臣和宦官之間的正常交往都要禁止,更別說施恩了,這是大忌。
以嬴渠梁之明,商鞅斷然不敢這么做,只有斷絕自己一切結黨營私的可能,才能讓秦王放心授權,有了更高的授權和信任,商鞅才能用早已注定要死于非命的生命,完成奠定中國2000年政治制度的創舉。
這就是商鞅獲得權力的代價,就是所謂的“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生死相扶,永不背棄。”這個千古佳話的前提條件,秦王信任他,不是僅僅是因為他是個變法人才,更因為他是一個和秦王綁在一起的孤臣,他沒有了皇帝的支持,什么都不是。
跟皇帝的關系有點類似于后朝的強權宦官,魏忠賢之所以能一手遮天,不是魏忠賢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是皇權的化身,皇帝想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會用化身去做,做完了再把化身殺了平息怨恨,就好比后來秦惠文王殺商鞅平息來自貴族的憤怒。
所以不管是從穩定國家的層面,穩定新法的層面,還是維護自己權力地位的層面,商鞅這么做都是最優解,只有這么做才能變法成功。
而世人不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權謀思維,不明白掌權者心里在想什么,看不懂這個世界,一生都在走彎路。
關注作者,每天解讀資治通鑒,學點職場權謀智慧,少走十年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