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朋友圈和公眾號被讀書日刷屏了,連《哈佛商業評論》也來湊讀書的熱鬧,亞馬遜和當當這兩家賣書起家的電商在搞大促賣書,順便清庫存,往年的讀書日不記得有這么興師動眾,經常是到了那天宣布然后被淹沒,現在這波閱讀潮伴著去年興起的知識風口使傳統的興趣活動重新燃起。聯合國把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寓意深刻,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的忌日是這天,丘吉爾曾說“即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能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土地好搶,但人文精神難以培養,所以500多年前的莎士比亞直到現在仍然被傳閱和歌頌,文學地位依舊讓世人高山仰止。
《新周刊》這期主題是“閱讀是性感的”,主筆孫琳琳在《閱讀是生命的化妝》寫道“你去旅行,在巴黎逛盧浮宮,在倫敦逛大英博物館在五大洲看名勝古跡。你的耳能聽到的,只是導游的倉促介紹;你的眼能看到的,只是標簽上的介紹文字,你對它們的前世今生都說不出口;你的腦中如同白紙——如果之前你不曾了解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學、地理知識。在發完朋友圈之后,附著在那個地方的光環就會像打過的醬油一樣,從此與你沒有半毛錢關系。”這讓我想起半年前去看的蓬皮杜藝術展,71幅畫,每個時代選一到兩位作家的作品,我看著這些作品并沒有感受到它們傳遞給我那個時代的藝術和精神,對于那些平面二維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畫及裝置,我只能感受到一種不屬于這個時代的氣息,但無法感知它們在藝術史上的真正光芒,我對自己說要回去看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看完后再去看藝術展,可一直拖到現在不曾翻一頁,沒時間看書只是借口,如果有時間看朋友圈就有時間閱讀,有時間看劇就有時間閱讀,深度閱讀,才能保持對這個知識焦慮時代的獨立思考。拿出那厚厚688頁的《藝術的故事》,每天工作累了翻兩頁,我想這是很性感的事。
莎士比亞說:“書籍若不常翻閱,則等于木片”,現代社會早已不需要柴火,污染環境污染空氣,每本好書,都被賦予了作者的一部分生命,老巴的《人間喜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孔子的《論語》,柏拉圖的《理想國》,通過閱讀,讓書籍擁有生命,讓作者的一部分生命融入你的世界里,拼湊出一個更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