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思考快與慢》11第一章 分析閱讀第二小節

共讀第11天,內容是第一章《行為與注意力》

收獲1:怎么制作腦圖

很多時候,我們制作腦圖,也僅僅是以段落而劃分,摘抄書上的關鍵詞、句。

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來構建結構

永澄老師說,做腦圖重要的是“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來構建結構。” 就是要把句子讀懂,從中抽象出概念來,再以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構建結構。

如:P005頂部小字,“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是說的是具體的,是談what,但不能說出抽象的東西是什么。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練得少,且不知道什么是構架。>>這會導致不能構架自己的知識體系

收獲2:對句子看不明白是因為缺少知識。

例如:P005頂部小字,“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是什么造成這句話難以理解?

其實是我們缺乏知識導致這句話的理解困難。

是對什么造成難以理解?

是對“系統2的運作”,參照上一次共讀分析出系統二的運作流程圖,就能理解系統2的運作是怎么樣的。

然后可以把這句話理解成:“系統二的整個流程與代理人的主觀體驗有關。”


感受

這次共讀又刷新了認識,即我認為的讀懂是真的讀懂了嗎??

同一本書,老師看的與我自己看的就是天差地別的差距。我常常只關注到what,作者給出的具體的結論或說明就是我認為的知識點,這就是個捷徑。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捷徑?

正如老師所說,我們對句子的理解缺乏知識,缺乏知識就沒有理解出概念化的東西,從而導致不能講書中概念結構化,形成不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奮當中去。

那要怎么做?

1、還是那句老話:以慢為快,慢慢來,持續做。

2、不懂就要大量的輸入,從書中找答案,從高手的的理解找啟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