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看過《偷書賊》改編的電影,看完后只覺得莉賽爾的養父漢斯-休伯曼是她走上寫作之路的啟蒙。但是電影更加注重的是漢斯-休伯曼一家是如何私藏猶太人馬克斯,反映的是當時的政治時局。看完小說之后我才恍悟,這本書講的是寫作,講的是文字。如文中所說,會有懲罰和痛苦,也會有歡樂,這就是寫作。
那么,莉賽爾是如何走上寫作之路的呢?
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弟弟死后的墓地里,莉賽爾偷偷撿到了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這本書不僅代表著她打開了寫作路的大門,更是媽媽和死去弟弟的象征。她每晚做惡夢,每每噩夢驚醒,都會抱著這本書。其實每個寫字人都會遇上一本對他有著重要意義的書,這本書帶他走進不一樣的世界,帶給他不一樣的生活,甚至,最后顛覆他的整個人生。而我還沒有遇到這樣一本書,或許是因為讀書少,涉獵范圍廣才知道對自己影響深刻的是什么吧!
莉賽爾的一生,是不會因為一本書而改變的。奠定她人生價值觀的,是她的養父漢斯-休伯曼??梢赃@么說,《掘墓人手冊》是她一生中遇到的偶然,漢斯-休伯曼才是她遇到的必然。
因為特殊原因,媽媽不得不把她和弟弟送人。路途中,弟弟不幸死去。只剩下她被漢斯-休伯曼收養。這是整本書中的主線,更是莉賽爾一生中的重要時刻。到漢斯-休伯曼家后,因為《掘墓人手冊》這本書,養父開始教她讀書識字,也因為讀書這件事,讓莉賽爾與養父建立起了除養父養女這層關系外的友誼之船。
這時,讀書代替了漢斯-休伯曼,成了整本書時隱時現的線索。也正是因為讀書,后來,漢斯-休伯曼私藏了戰友的兒子——猶太人馬克斯,因為當時希特勒的統治,身為猶太人的馬克斯不能光明正大的走在光天化日之下,他會像一只過街老鼠一樣,被納粹喊打。他監視黑暗,只有在“黑暗”中,他才“自由”。
馬克斯是發現莉賽爾有寫作天賦的人。
他用被萬人敬仰的希特勒所著的《我的奮斗》一書,為莉賽爾寫了兩本書。他告訴她,文字喂養人類,并能統治世界,文字甚至可以用來當做武器,讓人類互相殘殺。因此,文字讓人喜愛,又讓人討厭,正如偉大的人性尊貴與殘酷的人類暴力一樣。
莉賽爾對承載文字的書懷有同樣矛盾的情愫。這種情愫是鎮長夫人帶給她的。而鎮長夫人,是幫助莉賽爾成為寫作者的那個人。因為,莉賽爾第一次偷書,是被她看見的。在當時的納粹統治之下,除了那本《我的奮斗》,其他書籍是不歡迎被閱讀的,那些忠誠的納粹黨,為了討好希特勒,在希特勒生日當天,把所有有悖于當時統治的東西都放入了熊熊燃燒的大火里。而莉賽爾的第二本書,就是在火里偷來的。
自此,莉賽爾與鎮長夫人之間有了聯系的紐帶——讀書。鎮長夫人看見莉賽爾從火里拿了一本書,就知道這個小女孩喜歡讀書,所以在莉賽爾幫助媽媽把洗好的衣服送到鎮長夫人家里時,鎮長夫人就把這位小女孩帶到了她最喜歡的地方——一間裝滿書的書房。剛開始,莉賽爾對每本書的喜愛程度不亞于任何事物,她像只饑餓的小狼,對每本書都如饑似渴。后來,因為馬克斯寫給她的那本《頡取文字的人》,讓她知道文字能夠讓人產生無盡的欲望,進而去傷害他人。莉賽爾像只絕望的飛鳥從懸崖峭壁上一頭栽下去,她去鎮長家的書房里,面對曾經愛不釋手的書,把一張張載有文字的紙撕成了碎片。她要懲罰自己,對文字無盡渴求的欲望。
鎮長夫人是本書中的高潮,她去莉賽爾的養父母家,親手交給莉賽爾一個封面像本書的本子,并告訴她:“開始寫作吧!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莉賽爾就此開始了她的寫作之路。
整本書以死神的口吻敘述,死神說過,“人類沒有像我一樣的心臟,人類的心臟是一條線,有始有終,而我的心臟是一個圓圈。我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可以出現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因此,我總能在人類最幸福和最不幸的時候找到他們。我看到他們的丑惡和美好,我很好奇,人類怎么能夠同時兼具善與惡?不過,他們有一種本領讓我嫉妒,只有人類,能夠選擇死亡?!?/b>
對于文字,只有人類,能賦予它生命。
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