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餃子

前幾周繁雜的工作可以在這個周末暫時關在門外,安靜地讀書、寫字、陪家人,因此也有時間請婆婆來吃餃子。包餃子是一個比較浩繁的工程,從前期的材料采買、擇洗、刴餡、和面,到后來的一個一個餃子皮的 搟制、包起來,再到餃子下鍋,收拾干活家具、吃飯現場直至洗碗、拖地,非有大半日是做不完的。外賣生餃子也是有的,省卻了下鍋之前的包餃子最繁重的工作,但是對其材料的不放心且不說,最關鍵的是吃不出家的味道。對于北方的人來講,以前多是過年過節才能吃上餃子,過年過節又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日子,所以包餃子就不是簡單的一頓飯而已,而是一種含義,一種溫軟和感情的存在,有兒時快樂幸福的記憶,父親母親的氣息,兄妹的嬉鬧蘊含在里面。從物質上講,現在家家戶戶隨時都可以包上餃子,但是包餃子要有時間有心情才行,這個浮躁的社會,特別是九零后的孩子們,有幾個有這樣的閑情逸致呢,即便是父母備好餃子讓他們回家吃飯,還不一定愿意,他們呀,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大好青春時刻,正是向前看滿眼春光明媚的年齡,還沒有到坐下來安靜體會家味道的時候。

小時候我們家包餃子就是現代包法。別人家多是活好面后,將一大坨面搟成一張大的面皮,再把大面皮折疊、分切成一個個梯形狀的小面皮,在里面填上餡,卷上一圈,但留出一部分邊,對折捏上,包好后形狀像耳朵,這種餃子在我們家鄉也叫“扁食”,還有一句“冬至不吃扁食凍掉耳朵”的俗語,不但是一種風俗,也說明了這種餃子形狀與耳朵的相像度。我們家的餃子皮不是這樣做的,而是把活好的面分成幾個多份,取一份搓成長條后,切成大小均勻的劑子,用小搟杖搟成圓圓的餃子皮,填上餡沿面皮周邊捏好,再擠一下,就成了一個大肚子的餃子,這是現在大家多采用的包法。這種包法對搟皮的技術要求很高,搓成長條的面要粗細均勻,切出的劑子要大小一致,搟出的面皮要中間略厚、四周略薄,這樣下鍋煮才不易爛,且口感好。父親負責搟餃子皮,母親和我們兄妹幾個負責包,父親搟皮又快又好,一手捏著劑子、一手握著搟杖,兩手配合轉動,一個個小面皮從他手中飛出,還能夠整齊地摞在案板角上。往往是父親搟完了,我們還沒有包完。餃子皮如果不及時包,就可能黏在一起,因此不得不經常從堂屋跑到廚房告訴父親“慢一點,包不及了”,這跑腿的活一般歸我干。那時候的我還比較好學,向父親學習搟皮技術,但總歸是沒有得到真傳,不是長長的面條搓不均勻,就是搟出的面皮不圓、厚薄不合適,包出的餃子大小不一。不過,這個技術已經可以得到婆婆和家中大小寶的滿意了。

人生既復雜又簡單,復雜到戴著各種面具應對不同場合,簡單到從一頓飯、一杯茶中既可感受到幸福和怡意。"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自以為是主人,卻比其他更受奴役",外在外形可以被奴役,但是只要不甘沉淪,內在心靈總是可以去尋求自由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