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內容滿滿的全是干貨。部分內容有在課堂上進行過嘗試,也僅只是粗淺的嘗試,在方法使用和策略的選擇上還遠遠達不到收放自如,同時這一章給我們傳遞的教育智慧更是值得細細品味,深入感悟。再次讓我感受到技術不是冰冷的技術,技術的背后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做積淀助力的愛的溫度。
首先是同儕教學法,在聽課時幾乎每節課不管什么學科都能看到小組合作的課堂活動設計,但小組合作不等同于同儕教學法,同儕教學法并不是為了開展小組研討活動,也不是為了達成某種共識。同儕教學法的問題設計,應該讓正確率在30%-70%之間,如果正確率太高,說明問題設置過于簡單,正確率太低,說明問題難度過大,需要再給一些臺階讓學生過渡。那么在問題的正確率在30%-70%之間時,可以讓學生輪流向同組的同學表達自己的觀點,再次對同一題或相近的題進行作答。有了反饋器的幫助,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同時可以記錄下課堂的過程性數據,對于課后老師是否對個別同學進行輔導提供決策的依據。
在本模塊我們捋清了小組合作的三種形式,學會了如何把握實施合作學習要素,不是一句簡單的請大家小組內討論一下,一會請同學來分享一下你的觀點,就是真正的小組合作。在不同的情境下,在得到不同的數據時,如何選擇小組合作策略,值得深入探究。在選擇之前,首先學習一些好的小組合作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曾經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認識》這節課上,設計了一道選擇題,選出列舉出的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這道題的正確率是55%,曾嘗試過“四聚頭法”,學生寫下自己的觀點,粘貼在一起,每人二十秒輪流表述自己的觀點,隨機抽取一個號碼拿著他們組生成的資源上臺總結全組的觀點。隨后立即讓同學們又做了一個類似的練習,正確率可達到90%以上,這是一種非常高效,高參與度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在九年級的試卷講評課上,課前利用麻吉星對第九題的答題情況進行了統計,發現同學們的錯誤主要集中在C選項,也就是說精準的定位出來同學們疑惑的小選項是本題的第四個。
???????????????????????????????????????????????????????????? 圖2:課例第九題
在變式訓練環節,完成后通過投票功能對該題的答題情況進行統計,若正確率超過80%則可直接進入下一題,課后再根據錯誤的名單進行單獨輔導;若較低,則利用TPS法兩兩交流問題和解答,老師巡視,再有必要時適時參與討論,引導討論的方向。最后使用隨機抽取功能,抽取同學講解小選項,若過程中有暴露的問題,同學們可利用舉手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兩兩配對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學習活動,對于個性內向,平時再課堂上較少開口說話的學生,在只有兩人參與討論的活動中,他們沒有壓力的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在抽人分享討論結果的環節,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同時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生成學習的材料。在同學提出不同的解法或質疑時,學生學到了其他同學思考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了學生的高階思維。
??????????????????????????????????????? 圖3:課例第十題
對于第十題,在變式訓練環節,利用倒計時功能,請同學們在5分鐘內完成變式訓練,完成后利用投票功能對所選答案進行投票,投票后利用拼圖法,每組編號為1號的同學聚在一起討論選項1的正確解答過程,以此類推。討論后,每組的1號同學即為原始組1號小選項的專家,每位同學回到自己原始的組,向組內其他同學講解自己所擔任專家的小選項的解答過程。 這樣的深度合作學習,確保了課堂的學習效果和效率,知識學習不留死角,讓每一個同學學習到每一個小選項以及不同的解法。同時,通過給其他同學講解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提升了自信心。
除了精心設計的小組合作,腳手架的搭建對于課堂的有效性也十分的重要,還是回到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從學生本身已經具備的能咯i,到最接近他們先有能力所能學會的新能力,這段區間就是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如果課程設計的很精致,但學生參與度仍然不高,有時我們會抱怨學生太薄弱了,其實并不是學生太薄弱了,而是我們搭建的腳手架太高了,所以利用信息技術準確的對學情進行針斷,以學定教,因材施教,再次顯現出其必要性。
我認為本模塊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課堂實操的具體方法和策略,更多的是讓我們站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孩子一生的長遠角度去看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們什么樣的能力,為他們配好什么樣的“武裝”,來幫助他們更從容的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基于這樣的頂層邏輯,去借助信息技術實現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