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件事是反人性的,但為什么應該去做這件事?
“閱讀”其實是件逆天事
首先要說,讀書沒什么了不起的。
人們越來越從讀書轉向聽音頻,可以一心二用,而且場景更加豐富。
其次,不擅長讀書很正常。
人的語言和視覺能力都遠遠強過閱讀。語言和視覺已經是天生的,但閱讀是件逆天的事。
人類掌握閱讀,是借用了本來用于視覺和語言的某些神經回路。
小朋友獲得閱讀能力的過程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圖像識別,就是把語詞當圖像來識別。
第二階段里的關鍵是養成“音素意識”,即認識到語音由最小的單位音素構成。
第三階段,大量閱讀練習后,人能快速、自動識別語詞。大腦在閱讀時作大量的并行計算,最終養成專門的閱讀神經網絡。
第三,時代不同了。
讀書本身也不是獲取最前沿知識的方法,最前沿的知識在各專業期刊的論文里。
為什么還是要閱讀?
讀書有什么用?
有三個用處:
第一個用處,你沒必要也不可能在許多領域都成為專家,但你需要了解許多領域的新知。
第二個用處,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只是對所有可能生活的一個取樣,而每個人都會系統性地高估自己這個取樣的權重。
第三個用處屬于那些幸運兒。熱愛讀書又長于讀書,讀書本身就是樂趣,并不需要用讀書達到額外的目的。
大量閱讀自然能使你達到夠用的速度。如果真想更快,那就帶著問題去讀,照問題按圖索驥,這種讀法一天讀多少本都不奇怪,這就是汪丁丁教授所說的寬帶閱讀法。
學生年代,讀書是為了學業;成人以后,才是真正為興趣讀書:為認識自己,為理解社會,也為解決問題,而讀有用之書——終生學習,學以致用。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參考資料:
迪昂
《腦的閱讀:破解人類閱讀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