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被“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幾個字吸引住了。本人也是工科生,不禁好奇,理工科的理解世界還有什么獨特之處?遂借來翻閱一番,不禁被吸引住了。
的確,該書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剖析社會事務,處處流露理科生的理性思維,更加注重推理論證,強調論據的嚴謹和科學性,所以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數據和參考文獻。這相比以往對一事務的淺顯理解,顯然是更加有說服力的,會有一種撥云見日煥然一新的感覺。比如談到核電,對核電與患癌之間的關聯列舉了許多學術研究成果,有助于對其安全性進行理性和客觀的認識。當然,對大部分民眾而言,此類文章科學性十足,但趣味性少了,能看到的很少,能理解的就更少了,現實生活中往往易被謠言或恐慌所惑,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本書作者萬維鋼(同人于野),物理學家兼科學作家,書中內容比較繁雜,涉及人性、思維、勵志、讀書、物理等多個方面,有不少印象十分深刻,以下摘錄并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記錄之。
1.反常識思維:
有些憑自覺的印象或觀念,經過理性的分析,得到的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通過一個募捐的試驗,同樣是募捐,一個公布群體受難的統計數據,一個是展示具體的某受難者,試驗者更愿意捐錢給一個具體的受難者,說明統計數字的力量遠遠比不上一個具體的人。這個在日常生活比較常見,比如單次殘忍的交通事故常令人震撼,而統計出來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也是驚人,卻容易被人忽略。畢竟人都是感性的,更容易被一些活生生的人或事所觸動。新聞媒體報道災難往往尋找最悲慘的典型重點報道,也可以從這解釋。在作者看來,這是文人的具體思維表現。
文人具體思維和理工科思維的區別,前者首先從道德考量,要能區分善惡美丑,后者要求的是量化輸入和輸出,更強調計算推理能力。舉了個例子,倫敦奧運會15萬個安全套五天即用完,經計算每天平均六次的水平,顯然不是常人所想用于性事,合理的解釋大部分被當做紀念品拿走了。再如,雷電致人死亡的概率遠比鯊魚、恐怖襲擊高。
2.取舍思維:
英文解釋是tradeoff,意味著取與舍的掂量,現實生活中很難有帕累托改進(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大多數情況下是興一利必生一弊。例如有機農業產品質量好,但單產不高,消耗大,對環境破壞更大。類似的有電動汽車,雖然是新能源,能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但所有的鋰電池的生產及回收都對環境危害較大。還有光伏能源,生產其核心部件晶硅組件是高污染、高能耗的。關鍵是怎么充分發揮有利的一面,而減少不利的一面。
3.別想說服我:
用一個天堂門口問答的例子說明人接收信息是有門檻的。人做判斷時兩種機制,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和律師機制(先有結論再找證據)。多數人是后一種,先認可某觀點,然后尋找或支持對該觀點有利的證據(相對的是反對或漠視支持相反觀點的論據,即使它合理),而不是多去考慮該觀點是否科學合理。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一些媒體或大V行為,其實是在取悅于讀者或粉絲,是讀者的潛在取向引導了媒體去做能印證讀者思維的事情(給觀眾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事實),媒體的根本的吸引讀者眼球而賺錢。全美收視率第一的美國??怂闺娨暸_就是如此。類似的應該還有雞湯文,往往能占住熱文排行榜前幾名,但實際有多大作用呢?不過屌絲喜歡,粉絲追捧,寫手則投其所好,樂此不疲。
提到確認偏誤,類似律師機制,相信某類信息后再主動尋找相關支持的信息,乃至不顧事實。這會導致,偏見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嚴重的形成嚴重對立的陣營,錯誤觀點一旦占了大多數,正確的做法就可能不會被執行。在互聯網時代會加劇回聲室效應,信息或想法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強。文中引述他人觀點,要避免進入信息誤區,需主動刻意地消費,吸收有可能修正我們觀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對我們現有觀念的肯定。
4.練習一萬小時成為天才?
練習一萬小時成為領域的頂尖天才已廣為所知,但關鍵不在于訓練時間的長短,而在于訓練的方法。強調“刻意練習”,有以下四個特點:
(1)只在學習區練習且要持續(人腦三區,舒適區,恐慌區和學習區,多挑戰有難度的)、
(2)要把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小塊進行重復練習(重復+針對性)、
(3)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獲得有效的反饋(通過測驗,老師或同行點評),
(4)練習時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受干擾的環境單獨練習,是決定水平的關鍵)。
需注意,學習與娛樂不能共存,刻意練習必然意味著辛苦,不好玩。
興趣和基因,學習技能初期智力是決定因素,但后期由興趣主導,并決定是否能堅持。一個人愛好什么,喜歡什么,基本都是天生的,關鍵是尋找適合自己興趣的環境,把基因發揚光大。
5.強力讀書法:
筆記的力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重視記筆記,用筆記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錢鐘書,達爾文等。書收藏得再多,看得再多,不通過筆記轉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就作用不大。
強力讀書法:
特點是不好玩、用時少、不求快。讀書的關鍵技術,是對不同的讀物采取不同的閱讀速度。讀書人的秘密:讀得慢,吸收知識和增長內力的效率會更高。新書讀兩遍,第一遍正常通讀,第二遍跳讀,專注于脈絡和思想并做筆記。強力研讀的核心是要求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必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①清晰地表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十分重要);
②帶走書中斫有的亮點;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發現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他書或文章的聯系。
舉例,芒格和巴菲特都是手不釋卷之人。
6.創新的故事:
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分權思想)源于通用汽車,卻在日本汽車工業應用;朱蘭的質量管理思想源于美國貝爾電報公司,也在日本得到真正應用,產生質量革命。美洲杯帆船賽未能保住132連勝,僅因船長不敢跟隨一個對手異常的航線。僅僅有思想不叫創新,敢于用這個思想才叫創新。提出后來者創新,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小公司或后來者有后發優勢和冒險精神,大公司反而更保守。
7.勵志的科學:
成功的案例很多,教成功方法也無數,但成功最可貴的品質是自控,但這要很強意志力,也需要消耗能量的。做選擇也需要消耗能量,叫決策疲勞,所以人在疲勞饑餓的時候,意志力會薄弱,容易作出不當的選擇。
8.匹夫怎樣逆襲:
舉了3個例子,高盛CEO寇恩從失讀癥患者成為巨子,馬丁路德金助手沃克尋找機會成功,劣勢有時候反而轉變成優勢。類似的有,當年紅軍期間,紅軍艱苦但嚴明的紀律和風貌博得百姓的同情,后逐漸強大。倒U曲線(財富和培育的關系),可用于解釋很多事情,存在一個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