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一個土包子,渾身上下啥都沒有,就只剩下真誠了。
“反思”這個詞從古至今好像都是非常謙卑而有力的一個詞語,百度上對反思的定義是這樣的:
反思,英文reflection 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
一句話:用新認知思考舊認知
反思行為普遍來說是好的,然而反思和反思之間是有巨大差異的,同樣做錯了事情,孔老夫子的反思不論質量還是數量都要比我們這些普通人高出很多。不扯這么遠了,就你和你身邊的人做出的反思,質量和力度都是差別很大的。
我之前有一個朋友,每個月一發完工資,他就花完了,準確的來說是給人還賬了,因為他很喜歡向別人借錢,這個月借的錢,下個月還,往復循環。同樣是外出打工,別人一年下來總會往家里寄很多錢,而他一年下來反倒向家里要很多錢!我作為他的朋友,曾勸過他很多次,我說:“你都老大不小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改改自己的毛病吧!沒錢就省著點花,不要老問人借錢”。
他看起來很后悔,然后下決心:“以后打死也不別人借錢了!”
可到了第二個月,總有朋友會收到他的求助電話,“兄弟!最近沒錢吃飯了,借我一些錢吧!”
三四年過去了,他還是這個樣子……
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控制不住自己花錢的欲望,原因的確是這樣的。況且我敢保證,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種經歷,但為什么有人最終改正了呢?我還有一個朋友,以前跟他是一個樣子(偷偷告訴你,我以前也是這個樣子),有一次他跟我吃飯的時候談到:
“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呀,得改”
然后人家就真的改了,從那以后很少問別人借錢。
我知道,你有時候也會感嘆:“同樣是人,差別為什么這么大呢?”
你可能不知道,思考其實是個體力活,思考就像勞動一樣,真的很累人。思考質量的差別,不過也就是有些人怕累,有些人不怕累而已,不然李笑來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我做過很多年的老師,我知道思考這東西在最初起步的時候會顯得“多么不自然,多么吃力”
間接思考,也就是反思,當然更累啊!但累歸累,思考的質量可是直接決定你行動的力量啊!所以這個累必須得受。
在最初的時候,同樣是花時間思考,你思考得不如別人吃力,也就不如別人深入,不如別人深入,也就不如別人有效。
但僅僅吃力,絕對不是思考的關鍵,吃力也就是用力,得有一個發力對象和受力對象,這里,發力對象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思考質量。
反思差異的原因
上面已經提到過,反思,其實是在用新認知思考舊認知。小時候我們在探索世界的時候,通常會一不小心就弄傷自己,比如被開水燙傷,這會讓我們認識都開水是危險的,下次離開水遠一點。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從以為那就單純只是一個塑料壺(舊認知),到知道水壺里的東西會燙傷自己(新認知),然后反觀整個過程調整自己的行為,避免下次再受到傷害。
這就是反思。
但隨著慢慢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復雜,能夠認通過犯錯認知的東西也越來越局限,對自己行為的改變也越來越不管用了。
幾年前我經常為一件事情而苦惱,就是經常會犯同一個錯誤,為此還自殘過,認為這會讓自己長記性,可下次竟然還會犯,那簡直是人間地獄模式,讓人絕望。人們常說跌倒了,就爬起來,是勇者的行為。但如果經常在同一個地方跌倒,爬起來又跌倒,爬起來又跌倒,這個該怎么解釋?
隨著慢慢的成長,我才知道操作系統這個詞。操作系統和人的大腦一樣,如果不定期更新,那么它就會越來越糟糕,越來越沒用。用舊的操作系統去反思,根本不可能做到深入,到最后只能覺得自己又蠢又笨。
你認識內心那個自己嗎?你不認識內心那個自己,你反思給誰反思呢?改變又為誰改變呢?
阻礙自我認知和自我反思的主要源于一些舊觀念,就是這些舊觀念阻止我們向內深入反思的。下面我把阻礙我們深入反思的最大的三個障礙觀念列舉出來,你思考一下。
第一個:我是對的
抱有這樣的觀念的人通常會失去很多進步的機會,因為這個世界上本質上就不存在絕對的正確,就算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有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推翻。所以放下證明自己的執念,是你走出障礙、深入反思的第一步。
記得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爭論到底是基因突變引發了進化,還是動物們根據生存的需要最終產生了漸變?
她的觀點是動物們為了適應環境所以進化出一些新功能。
我的觀點則是動物們的基因發生了突變,于是它們突然變成了另一個物種,本來的同類,因為食物缺乏最終滅絕,而它則因為這次突變生存了下來,并且最后繁衍出更多后代。比如長頸鹿肯定不是因為地上的食物變少了,于是它們夠著吃樹上的食物,夠著夠著脖子就變長了,而是它本來也是脖子短的鹿,結果突然基因突變,它的脖子變長了,在地上已經沒有食物的時候,它因為能吃到樹上的食物而生存了下來。這個解釋很有力度吧!
但一點鳥用也沒有,就算有科學事實證明我說的是正確的,有什么用?最后我那個朋友好幾天都沒有理我,如果說這就是用處的話,我寧愿沒用。
所以說證明自己對,根本沒有意義。在生活工作中能夠更好的與他人產生合作,與他人達到共贏,才有用!聊天也好,討論問題也罷,都要告訴自己最后一定要雙贏收場。
第二個:都怪你(他)
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徹底清除這個詞,因為這是抱怨,這是在掩蓋自己的錯誤、阻止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很嚴肅的結論:如果在與他人的合作中出現了問題,一定可以從你身上找到問題。
一部電影拍出來,沒有人看怪觀眾嗎?一篇文章寫出來沒有人讀怪讀者嗎?我們總希望有一個人站出來承擔責任,不管責任最后由生誰來承擔,我希望你都可以在你身上找找問題,只要找就一定有,找出這些問題會讓你下次表現得更出色。
這里還有一個選擇:假如你實在很生氣,不如暫時將責任推卸到物品身上吧!
有一個很機智的媽媽,在教自己孩子學習沖馬桶的時候,孩子沖了四五遍都沒有成功,孩子既懈氣又生氣,于是這個機智的媽媽就說,“再沖六次,如果沖11遍都不成功,那就是馬桶的錯”。
其實我們的大腦里面也住著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它的承受能力可不像大人一般。所以當你感覺自己快要承受不住的時候,不要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也不要推在自己身上,要推就推在物品身上吧!
記得有一次,因為同事把一個玻璃器皿放在我的身后,我一個轉身就把它打到地上摔碎了,這個時候我本來想怪他,可一想是自己把它打碎的,但又不想怪自己,于是就怪這個玻璃器皿太脆弱了。
但注意!這只是避免讓自己陷入痛苦的一個緩兵之計,為了讓你調整好情緒面對現實的方法。
第三:不讀書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有一次知識熱潮,那個年代里的人求知欲都很強,有海外留學的;有追求自己愛好的;當然也有打游戲的。在那個知識熱潮里產生了很多牛人,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可漸漸的這波知識熱潮就冷了下來,人們都開始務實了。但在今天,又是一波知識熱潮,大多數人都開始追求知識了,這是因為務實到到一定程度上,就必須依靠知識支撐才能突破自己頭上那個玻璃頂,所以在這個知識熱潮中,不管你是做什么的,不管你的愛好是什么,一定要讓自己保持尋求知識的欲望。這不僅能夠幫助你突破現實中的玻璃頂,更能幫助你突破自己內心的障礙。
知識的傳播有兩種——說和寫,和牛人對話或討論是一種,讀牛人寫的書是一種。而很明顯,后者是適用于所有人的。讀書的時候不僅僅是看書,更是和作者在交流,你在讀到一個的觀點的時候,你就自然而然的會思考,“他為什么會有這種觀點?他的邏輯和自己的邏輯有什么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產生新認知,用新認知去思考你的舊認知。這就等于是借用別人的高級操作系統來為自己的操作系統安裝補丁,彌補自己的缺陷。隨著你的系統升級,你做出的反思質量就會更加深入,行動也會更有力量。
放棄“我是對的”這個執念;拋棄“你是錯的”這個觀念,保持“讀書”這個習慣,會讓你的操作系統越來越高級,能幫你更好的接收新認知,作出更有效的反思,避免更多的坑。
只有操作系統升級了,你的反思才會幫助你改錯,你才會變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