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與題材
沒有高尚的人格,就沒有高尚的作品,這乃是一個定律。雖然似乎存在不少對海明威人格缺陷的批評,說他不斷重復自己,說他筆下的女人多半不真實,說他的視野比不上那些尚且不如他的作家,說他自我感覺太過良好(認為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是他僅有不可企及的目標,因而……歷史上別的作家大概都是可堪與之一較高低的了),或許這最后一點尤其使東方人不習慣,但是說到“文如其人”的形容,就很少有比他更適用的作家了。而且不論如何,誰也不能否認海明威的天才水準,及他對現代文壇的巨大影響。
于是我們看到了海明威這樣的生平:海明威從小愛好藝術,擅長所有男孩子擅長的事物,成績優異。他志愿參加一戰,但不到19歲就受了重傷,拿了兩塊勛章之余也成了“迷惘的一代”青年。緊接著著他寫出了《太陽照常升起》與《永別了,武器》,成就了他的文名,后者主角跟他自己一樣去了意大利參戰,跟他一樣富有男子氣概,也跟他一樣失去了所愛的人。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海明威加入國際縱隊,回來后創作了《喪鐘為誰而鳴》,而這回主角卻成了一個參加西班牙內戰且充滿理想的年輕英雄了。他的主角們都跟他自己一樣,擅長釣魚、打獵,作品是十足的心路歷程之寫照,于是到了晚年,這個富有男子氣概的硬漢主角便也變成了一個老頭。而此次《老人與海》中的漁夫桑提亞哥,永遠樂觀,永遠不可戰勝,對人生有著許多深刻的經歷與感悟,這些再加上該作的敘述語言,成就了海明威于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晚年海明威以一支獵槍結束了性命,正如他的父親與祖父一樣,有人說這是因為他疾病纏身而且再也不能有所突破,或許如此。一個作家的性格成就了他作品的偉大,也同時決定了其缺陷。可是如果我們同情卡夫卡的恐懼,同情簡奧斯汀的局限,就像同情森林里的柔美的小鹿,但是卻不能夠同情獅子,那就實在太荒謬了。
海明威在敘述語言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人性優點上的深刻探索是令人鼓舞的,對此后文有更詳細的表述。
《老人與海》是根據海明威在古巴認識的一個漁夫的真實經歷改編,體現了海明威的趣味與精神。激情、希望的幻滅、堅持,這些永恒的母題是海明威所傾心投入的,而那個與大海、命運搏斗的硬漢桑提亞哥,似乎也成為了其所有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乃至每次看到海明威晚年與小船合影,拿著個木棍的照片,我都會誤以為那就是桑提亞哥的演員。
二、梳理結構
首先梳理一下故事情節。故事講了一個84天沒有捕到魚的老人,在第85天于海上終于遇到一條前所未見的大魚,年邁的他于是與之展開耐力戰。在挺過2個晚上之后,魚終于死了,而老人返回海岸,卻由于出行的太遠,鯊魚又太多,即便奮力與鯊魚搏斗,魚叉壞了用小刀,小刀丟了用船槳,可是還是讓大魚被吃得干干凈凈。返回海岸倒在床上時,老人仍然一貧如洗,可他做夢卻夢見了獅子。
因為全文懸念的最大焦點在于這個總是背運的老人到底能不能收獲一條大魚,且小說圍繞此人此事展開敘述,所以故事的線索也就該是“老人捕魚”,他怎樣捕魚,以及他怎樣為了他的魚與鯊魚搏斗。小說通篇采用第三人稱的人物視角,大部分篇幅都在敘述他一個人在大海上捕魚的過程,且經常性展現老人的內心獨白,并插敘了一些老人的回憶,有些如與黑人掰腕子的故事展示了其硬漢“前科”,有些如捕到一對魚侶中的其中一只,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闊、生機、求生的無可抵擬的力與溫潤柔情。這些也都可以在作者對海上生物的描寫,以及老人對大海的態度上得見。
故事的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覺得和老人距離得很近很近,仿佛心貼心,好像化作一只海鳥在他的肩膀上看著他和大魚搏斗,我們清楚的看到了老人因疲憊不堪而有點混亂的頭腦,以及他時刻沒有放棄的振奮精神之舉。老人把大魚當成了朋友,而我們也把大魚當成了朋友,我們在魚終于浮出水面時,也不禁感嘆其大其美其力,我們尊重大魚,就像尊重一個可敬的對手。站在老人肩膀上的海鳥,也受了老人精神的鼓舞,看到他如何挨過痛苦,挨過晚上,看到他始終沒有年邁的心,于是海鳥像親眼蒙了感化,大可以展開自己在海上的飛翔,尋找自己的魚了。這大概是小說對讀者的最大影響。
我覺得小說最末“老頭兒正在夢見獅子。”,是唯一一句很明顯的將老人和讀者拉遠的敘述。因為這個結尾不動聲色地將老人塑造成了一個英雄的楷模,似乎不可攀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之前講老人年輕時與黑人腳夫一天一夜比抵手的段落,其仿佛能讓人體會到年輕的心對生活與榮譽的渴望和激情。
這樣忽遠忽近的與老人的距離感,就像大海的蕩漾一般,形成了一種韻律。類似的韻律還有小說的節奏。小說開篇點題,談老人背運捕不到魚,接下來就以舒緩的節奏鋪墊了老人與孩子之間深厚的愛,接著老人出海了,一直到碰到大魚之前,敘述的節奏都是舒緩而明快(就語言而言)的,直到大魚出現,老人和大魚展開拉鋸戰,節奏開始加快,但這個耐力戰,到底還是比較平緩的,一是不乏插敘老人回憶過去與胡思亂想的段落,二是老人自語“要是孩子在這兒多好啊”的不時重復出現,也使人深切感到這場耐力戰的格外漫長。可大魚時不時跳出水面,圍繞小船打轉,也像大海的偶然大浪一般令人驚魂不定。捕到大魚之后遇到鯊魚,老人與鯊魚展開搏斗,氣氛緊張,其間鯊魚一只接一只出現,讓人喘不過氣來。
加重此篇小說緊張氣氛的一個很重要細節就是時間的推移,這也是小說最為明顯也最重要的過渡了。日轉夜,夜轉日,其過渡往往只是一個時間短語,“天亮以后沒多久”、“太陽升得更高的時候”,每逢出現,都令讀者替老人捏了一把汗,而這樣簡潔的表述適宜于故事的快節奏,也貼合海明威的風格。
三、表達風格
“冰山在海里移動,它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只有1/8露出水面。”本篇小說可謂集中體現了海明威的“冰山”式寫作原則。他以攝像機般的寫實手法描寫了老人在海上捕魚的全過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之強烈,仿佛讀者正如海上親眼目睹一切的一只水鳥。
作者對大海壯闊景色的描寫都是白描,簡潔明快,而顯然不失其色彩與情感之美。
“一會兒太陽越來越明亮了,耀眼的光芒射在水面上,隨后越上升越紅。平滑的海面把太陽的光芒反射到他的臉上,劇烈的刺痛了他的眼睛,因此他就把眼睛移到一旁,只管劃下去。”信手拈來一段,即可窺其一斑,文字凝練、深沉而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修辭,正是簡明的“電報體”。
整篇小說可以說沒有抒情的句子。人物的內心情感,都是通過對話和行為展示的。如以下2例:
……“它比小船還長兩英尺,”老頭說。
……“讓我的魚都死掉吧。”孩子說著又哭起來。
雖然沒有內心剖析,沒有抒情,也沒有神態,但是老人看到大魚全貌時的興奮乃至故作鎮定,孩子見到3個晚上沒見的負傷的老人時的憐惜與崇敬,都讓讀者切實感覺到了——這也正是隱藏在冰山下面的東西。
海明威的“冰山”到底是什么樣呢?當是海上一座反射著日光的白色冰山,其全都是敘述和白描(作者唯一使用的2類表達方式),水下面沒讓人看到的,是深沉的情緒,以及浸泡在冰冷而深的海水里的對人世的詰問。
三、主題思想
縱觀《老人與海》整篇小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有兩個,第一個是老人與大魚搏斗了2個晝夜,終于見大魚浮出水面,其崇敬與興奮之情更不必提,第二個是老人歷盡千辛萬苦捕到了大馬林魚,又與尋味而來的鯊魚苦苦搏斗,而最終大魚竟然還是失去了。
大海是如此的富有生機,如同一個孕育萬物的女性。她帶給了老人一個奇跡,最終卻又捉弄他,把它給奪走了。老人重又變得一無所有,自始至終也沒有圣母瑪利亞與耶穌或者別的什么神明關照過他,他又變成那個背運的老頭。大海信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她無情無義,也不思考同情,而“老人與海”正是“人與世界”。世界帶給你一個創造奇跡的機會,你通過頑強的超人意志力,通過殊死搏斗,收獲了榮譽與夢想,可是在繼續前行的過程中,由于人世無常,曾經得到的竟而逐漸失去,直到兩手空空。
……可是,是什么把你打敗的呢?他又想。
“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說。“是我走得太遠啦。”……
“我明白的越多,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在人生的道路上搜奇訪古,挑戰自我,是件可愛的事情,可是爬得越高,你的敵人就越多,不理解的人便增長著,而與此同時,寂寞就像毒蛇一般將你的靈魂纏繞。可是有什么事情把你打敗了嗎?那些走在每個時代前沿的革命者、藝術家,無一不處于這樣孤立無援的境地。千秋萬古名,寂寞身后事。后世的掌聲,于前驅者的靈魂又有何補?
可是老人到底還是沒有喪失樂觀與希望——在最困難的時候生活并沒有將他打倒,那么在經歷了得到與失去之后,它也不會打倒他。老人在精神上永遠是不敗的,在重壓下,他保持著人類的尊嚴與優雅。你盡可以殺了他,但是卻不能打敗他。
“人不是生來就該被打敗的。”此名言在適用于一個快要堅持不下去的長跑運動員,或者被炒的年輕人,或者考試失利的學生之外,更是道出了人在與命運持續斗爭時的精神。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也談到過,人類最最寶貴的品質,就是在與命運苦難斗爭中體現出來的。古希臘神話中我最崇拜的是普羅米修斯,因為他是個不顧一切的盜火者,是個渺小卻敢藐視世界,連宙斯都不放在眼里的英雄,他被吊在高加索山上三萬年,卻始終相信“一個人只要認識到了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威力,他就必定會忍受命中注定的一切。”他從來沒有被以宙斯為代表的“天”打敗。
人類的悲劇命運從古希臘神話談到莎士比亞,一直談到20世紀中葉,如今還得繼續下去。而人卻正是憑著不被打敗的意志與尊嚴,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憑著意志與尊嚴建立了皇宮與巴士底獄,然后又摧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