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和舌尖上的鐵嶺發(fā)生了關(guān)系,就有了一種收不住的感覺。美食實在太多,關(guān)鍵是還可以借機會滿足一下味蕾,所以也就樂此不疲了!
今天來自大上海的合作伙伴來到農(nóng)莊,咱們只是簡簡單單的烀了點水果玉米和茄子土豆,隨手用山莊自己下的大醬炸了點雞蛋醬,又煮了幾只用自家農(nóng)莊雞鴨鵝下的蛋腌制的咸蛋,還有在大棚順手摘的黃瓜、生菜,就讓來自大上海的客人吃得好激動,連稱這是小時候的味道,是最珍貴的奢侈品!
其實最簡單的食材往往味道最美。在貢家老鋪吃過一種叫打飯包的美食,生菜葉、蘇子葉、雞蛋醬、拌上東北獨特做法的油汪汪的土豆泥和新鮮的蔥絲香菜;打成豪爽的大包,兩手捧著吃,讓人幾乎顧不得吃相!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一書中提及打飯包及其由來,寫道:“據(jù)一位旗人說這是滿洲人吃法,緣昔行軍時沿途取出菜葉包剩菜而食之。但此法一行,無不稱妙。我曾數(shù)度以此待客,皆贊不絕口”。
“打飯包”也叫“菜包”、“包兒飯”,滿語叫“乏克”,就是在不同季節(jié)里,采用不同的材料將米飯與雞蛋醬、小蔥、香菜或各種應(yīng)季小炒菜拌上,外面用洗凈的菜葉或蘇子葉包上,雙手捧而食,既方便快捷,又美味可口。這種飯菜合一的吃法,就是“打包飯”。春夏吃飯包,可用白菜葉、生菜葉等包食,小菜可用土豆絲炒粉條、芹菜、辣椒、雞蛋炒小蔥等,秋天用大白菜葉包,小菜可用辣椒炒肉、土豆絲炒芹菜、茄絲等。飯包還可用大醬小蔥、香菜一包就可以食用。由于這種食用方法帶有鄉(xiāng)土的村野氣息,現(xiàn)已被城鄉(xiāng)人們普遍認可。
滿族人吃“乏克”習(xí)俗源于何時,難于考證。但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太監(jiān)劉若愚所著《酌中志.飲食好尚.四月》中,卻有如下記載:“……又以各樣精肥肉、姜、蔥、蒜……拌飯,以萵筍大葉裹之,名曰飯包兒。遼東人俗亦尚此。“文中所說的遼東”,就是明代女真人活動的地區(qū)。遼東人即指早期的滿族先輩。滿族民間還流傳有老罕王吃“乏克”的故事。傳說,清太祖努爾哈赤反明攻入遼沈地區(qū)時,有一次,老罕王率領(lǐng)八旗兵將追剿明朝敗軍時,由于兵將們跑得太快了,后面的糧食沒能跟上,八旗將士處于挨餓狀態(tài),危難之中。百姓們聽說后,紛紛獻出家里的剩飯,用洗凈的白菜葉包上蔥葉、大醬、香菜、辣椒、大蒜等小菜,送到八旗將士面前,老罕王便與八旗將士一起捧著吃,既方便又快捷,在軍事上贏得了寶貴時間。吃飯后,老罕王帶領(lǐng)八旗軍將士一鼓作氣追上明軍,取得了圍殲明軍的勝利。后來,老罕王在盛京做了皇帝,規(guī)定清宮每年在舊歷8月26日這天,御膳房必須做飯包,也從此讓打飯包這道美味傳遍天下。
不知為什么,每次寫起美食,總覺得好多中國式眾籌的道理都在其中,比如綠葉對各種食物的挑選、搭配、組合,猶如眾籌項目對各種資源的吸引 、組合、配置,直到被綠葉包起并送入口中的一剎那,也是使命必達的激動人心。
鐵嶺的美食,是讓人無法拒絕的誘惑;更是幸福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