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共修論語》學習打卡記錄6
直木? 20211202學習? 打卡6
《先進篇》
第一章節
原文
11.14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精 華 解 讀
言必有中:說話總能說到點子上的閔子騫
在之前章節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閔子騫是一個很孝順的人。在本章當中,我們又發現了閔子騫身上的另一個亮點,那就是“言必有中”。孔子說,別看平時閔子騫的話不多,但一說話就說到點子上。而且把話說到點子上,并不需要言辭激烈,用委婉的方式也能達到目的,沒準效果更好。
推薦你讀《不妥協的談判》《非暴力溝通》《掌控談話》
原 句 譯 文
11.14 魯國的執政大臣要翻修長府(藏財貨武器的府庫)。閔子騫說:“照老樣子不好嗎?何必一定要翻修呢?” 孔子說:“閔子騫這個人平常不大說話,但一開口必定說到要害上。”
課 后 思 考
是否平常話少的人,說話更容易說到點子上呢?快來聊聊你的看法吧!
直木學習心得:
1、根據不同的歷史背景。此句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魯人代表示魯昭公本人。
那他要重新修整長府,閔子騫勸諫說這個樣子也挺好的,為什么還要再改呢,其實隱喻是不用再做過多的改正,甚至容易導致內亂。內亂是非常危險的,勸誡魯昭公不要打仗。
第二種解釋,魯人代表季氏。當季氏想要修整長府為己用,改造長府的條件避免再發生這樣說的戰亂。閔子騫說你們干嘛要著急做這樣的事情呢?你們都已經把國君趕走了,還有必要這樣做嗎?
第三種解釋,魯人代表季氏。但是想要修整長府目的是要毀滅證據。讓人能夠忘卻過去的發生的事情,閔子騫說那既然已經發生過為何要遮掩呢?放在那里做個警示不是更好嗎?
惜字如金,言必有中的閔子騫。
2、有很多人,平時不說話但關鍵時刻卻能一語中的,找到問題的關鍵,近而能夠順利解決問題。這是一種長時間刻意練習才能達到的智慧。
第二章節
原文
11.15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精 華 解 讀
升堂入室:孔子教育子路的話,今天成了成語
孔子說:“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這就是成語“升堂入室”的由來。在今天,這個詞可以用作對某個人在學問或技能方面有高深造詣的贊賞。但孔子的本意,是指每個人在學習時所達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淺的差別。在孔子看來,子路的琴聲很剛硬,聽起來有殺氣。雖然“升堂”了,但離“入室”的水平還有一定距離。當然,這其實也是孔子在替愛徒“挽尊”。雖然一開始批評了子路,但孔子不希望其他學生因此怠慢了這位早年間就跟隨自己的大弟子,所以才說了這樣的話。
原 句 譯 文
11.15 孔子說:“仲由這個人啊,好好的為什么偏要在我這里彈瑟呢?” 孔子的其他學生因此開始不尊重子路。于是孔子又說:“子路的瑟已經彈得很不錯了,只是不能算精通而已。”
課 后 思 考
你覺得什么樣的音樂才可以稱得上“入室”呢?快來聊聊你的看法吧!
直木學習心得:
提醒一個人尤其是具有權威性的發言要謹言慎行例如公司領導或者老師。
公司領導的發言,在層層傳遞或者執行的過程中,會有誤差。
老師的發言更是,尤其是小學生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態度,有可能會影響學生之間的交往認識和關系的親疏。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一定要細心。切勿讓老師的口成為校園霸凌的起點。
第三期《共修論語》學習打卡記錄7
直木? 20211203學習? 打卡7
《先進篇》
第一章節
原文
11.16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精 華 解 讀
過猶不及:拿捏好為人處世的“度”
如果一個人性子急躁或者容易焦慮,那么他做事很容易“用力過猛”,容易闖禍;如果一個人膽小怕事或者優柔寡斷,那么他遇事往往會退縮不前,畫地為牢。所以,“過”和“不及”對于人生發展都是不利的。孔子強調的“中庸思想”其實就是要求我們隨時隨地調整心態,拿捏好為人處世的“度”。雖然實踐起來非常困難,但如果有心堅持,即使達不到真正的中庸之道,我們的修為和境界都會不斷提高。
原 句 譯 文
11.16 子貢問道:“顓孫師(子張)與卜商(子夏)誰更優秀?”孔子說:“顓孫師做事有些過頭了,卜商有時則顯得保守。”子貢說:“這么說顓孫師更強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保守同樣不好。”
課 后 思 考
如果遇到一個遇事退縮不前的人,你會怎么鼓勵Ta呢?快來聊聊吧!
直木學習心得:
1、此文講子貢問到顓孫師與卜商誰更強一些呢?孔子說顓孫師有些過分,卜商有些不及,子貢又說那么顓孫師是要強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及,同樣是不行的。
這一句話非常好的,體現了孔子的哲學思想,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2、就學習而言,愛學習是件好事,但對于學習不這么上心,讓學習才會學一下,這就是不及。
愛學習愛到盲從,甚至有些創業成功的老板,把一年所賺的錢全部用來交學費,學到最后公司破產,也是一種過了的體現。
就努力而說努力,到工作狂那過了,不努力躺平又是不及。
對于進取來說,進取到不擇手段,那就是過了,但絲毫要是不進取,也是不及的一些體現。
對于育兒來說,對孩子特別的好好的溺愛,這就是過的體現,但是不對她好,不表達愛,甚至成天打他,這當然又是不及的體現。
3、中庸之道就在于難以掌握,所以需要不斷的摸索,盡量的不斷的校準自己的行為,去靠近中庸這一條中軸線,只有不斷的摸索不斷的總結經驗,才可以達到中庸之道,所以拿捏好為人處事的度,才能夠更好的追求幸福生活。
4、中庸之道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夸獎一個男士身高合適,可以夸獎他長得不高不矮;夸獎一個飯做的好吃,可以夸獎做的飯做的不咸不淡;夸獎一個人身材好,可以夸獎他不胖不瘦。尤其在人際交往當中,很多人把交往朋友或者為人處世,分為非黑既白兩種層面。其實還可以有中間地帶,也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任何的時候幾乎都是可以適用的。
第二章節
原文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精 華 解 讀
非吾徒也:不要挑戰孔子的底限
冉有成為季氏的家宰后,季氏比之前更富有了。如果站在冉有和季氏的角度看,這可能是忠于職守的體現吧?但是孔子卻為此生了很大的氣,因為作為卿大夫階層的季氏家族,原本就比周天子還富有,這已經是僭越了,而冉有卻行聚斂之道,讓他們家變得更富有,這不是更過分了嗎?在孔子心目中,周禮是底限一般的存在。他一生都崇尚“克己復禮”,希望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世界。
原 句 譯 文
11.17 季氏比周天子還富有,可是冉求仍為其聚斂財富,使其更富。孔子生氣地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大家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
課 后 思 考
除了遵紀守法之外,你有哪些底限是不能觸碰的呢?快來聊聊吧!
直木學習心得:
1、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馬太效應,越有錢的人,資產配置將更加穩定,資產配置可以調用的資源也會更多,所以越有錢的人會越有錢掙錢越容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的想法也未必是全對的。
2、孔子之所以這樣生氣,而且發表這么激烈的言語,甚至不惜與冉求撕破了臉,正是因為孔子具有自己的處事原則: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就像宋朝時期,歐陽修曾說自己與范仲淹是一黨,為君子黨,所謂的君子黨是認同互相的價值觀為國家做事,小人黨則是沆瀣一氣,為謀私利。如果違背了君子之道,我會立刻與他劃清界限。
團隊而言,團結就是力量,好人團結起來一起做事,這叫團隊。充滿私心的人的為了私利,而在一塊兒做事叫團伙。
3、要勇敢的學會放棄生活中的第4個面包,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想要尋求財富的自由,我們經常會為了經濟而付出我們全部的身心精力,其實長久來看,這樣做得不償失。
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吃飽以后,即使羚羊從身邊經過,也懶得抬一下眼皮;瑞士的奶牛也是一樣,只要吃飽了肚子,他就會嫌我在阿爾卑斯山的斜坡上,一邊享受溫暖的陽光,一邊慢條斯理的反芻。
有一位作家非常贊賞瑞士奶牛和非洲獅子的生存哲學,他說假如你的飯量是三個面包,那么你為第4個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所謂的成功或是財富自由,只是幸福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們對于成功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沒完沒了的追求,來自外部世界的誘惑,大房子,豪車,昂貴服飾等,盡管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物質上的快樂和滿足。但這些東西,最終會帶給我們的是患得患失的壓力和令人疲憊不堪的混亂。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市集上說道:“這兒有多少東西是我不需要的”,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看起來很重要的東西,其實他們與我們的幸福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我們對物質不能一味的排斥,畢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質生活之上的,但不能被物質束縛,面對這個已經嚴重超載的世界,面對已被太多的欲求和不滿壓的喘不過氣的生活,我們應當學會做生活的減法,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繁雜除去讓自己過一種自由快樂輕松的生活。
這也是一種中庸之道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