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續)
秦晉伐鄭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七年),為阻止楚國北進,晉文公、秦穆公帶兵包圍與楚親近的鄭國。鄭文公依佚之狐之言,派燭之武挑撥秦穆公。最終憑借燭之武的口才使秦穆公撤軍,晉國隨后也撤了軍。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啊。如果能讓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軍一定會退。”鄭文公聽從了佚之狐的話。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比不上別人;現在老了,更不能做什么了。”鄭文公說:“我不能早起用你,現在事急來求你,是我的過錯。但是鄭國亡了,對你也不好!”燭之武答應了。
?? 君臣矛盾自古有之。燭之武自覺懷才不遇,也是悶了多年的氣,這回終于有發泄的地方了。而鄭文公恩威并施,先道歉認錯,再說鄭亡對你也不利,高!
夜縋(zhuì)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gōng)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yuè ),與鄭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之,乃還。
-- 晚上,燭之武被繩子綁住墜到城下出城,見到秦穆公,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亡國了。如果鄭國亡了對秦國有益,麻煩您直接動手。越國一個國家去管理遠方的國家,您知道有多難,難道要用滅亡鄭國來增強鄰國嗎?鄰國強大了,您就削弱了。如果舍棄攻打鄭國,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往來的使者,我們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被晉文公所賜,許給秦國焦、瑕之地,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哪里會有滿足的時候?東邊若是以鄭國為邊境,他們又會向西擴展,如果不取秦國,又要如何呢?損害秦國來壯大晉國,您認真想想吧。”秦穆公很高興,與鄭國結盟,讓杞子、逢孫、楊孫守衛,自己回去了。
?? 燭之武,一等一的談判高手。既不對秦歌功誦德,也不為鄭搖尾乞憐;客觀分析鄭亡對晉的好處,對秦的壞處。又以之前晉的出爾反爾之事,告誡秦穆公小心。既然如此,那還不如留著鄭,幫秦開個道,送碗茶喝呢。牛!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zhì);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子犯請晉文公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可以。沒有這個人的力量,我不至于到此。憑借他人的力量卻傷害他,這是不仁;失掉盟友,這是不智;用亂去改變齊整的現狀,這并不威風。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退了。
?? 晉文公不失明智之舉。秦晉聯軍攻鄭,秦不戰而退,若自己再去攻打鄭,首先氣勢上便矮了一截。對于秦的反悔,與其說是由于秦穆公有恩于他,不好多追究;倒不如說,最強大的盟友,是萬萬不能失去的!亦可參見介之推。
壽終正寢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九年),晉文公卒。
晉文公真正在位只有9年的時間,但在這9年里,他平定了晉國的內亂,勤王周室,聯秦抗楚,成為春秋時期名副其實的霸主!
秦穆公
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嬴姓,趙氏,名任好。《史記》認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人為謀臣,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幫助晉文公回到國奪位,以實現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后,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可惜秦晉之戰,秦都以兵敗收場,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天子特加祝賀,并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韓原之戰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晉國大夫里克作亂,連殺二君。公子夷吾,以割讓黃河以西之地為條件請求秦國發兵,秦穆公遂幫助夷吾回晉國繼位,即晉惠公。
晉惠公繼位后,拒不割地,“朝濟而夕設版焉”。
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求助于秦國。秦穆公不念舊惡,賣給晉國大批糧食。
公元前646年,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求糧,卻遭晉國拒絕。
公元前645年,秦國在度過了饑荒之后,秦穆公親率大軍,向晉國發起了戰爭。兩軍韓原(山西河津東)交戰,史稱韓原之戰。
秦穆公嘗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是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穆公曰:“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往時食馬者相皆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此德出而福反也。-- 《說苑·秦穆公亡馬》
-- 秦穆公曾經外出丟失了自己的駿馬,他親自前往去找他的馬,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了并且還正在一起吃馬肉。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這些人都驚恐地站起來。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會死的。”于是秦穆公給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慚愧地離開了。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我們可以以死報答穆公給我們吃馬肉喝好酒的恩德了。”于是擊潰了包圍秦穆公的軍隊,穆公得以解困,并打敗晉國,俘虜了晉惠公。這就是給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報啊!
?? 《說苑》中并無記載,殺了秦穆公駿馬并吃肉的人數是多少,有傳說是300人。秦穆公親自去找馬,即使不是只身前往,帶的人手也應該不會太多。想想看,如果面前真的是300人正在大快朵頤,就算是自己的愛馬,誰敢一把奪了架起的灶臺,打翻300人的飯碗。。。簡直就是在作死。不如大大方方地請大家喝一頓,還留了個賢德的美名。畢竟,一國之君,無論如何也不差一匹馬,一頓酒吧~
未完待續~